【鍾樂偉書評】 《敗在海上:解讀中國古代海戰圖》

0:00 / 0:00

敗在海上以外的弦外之音

對於中國海權的研究﹐過去10年因著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政策轉變而顯著增加,近年更因為北京推動「海上維權」戰略及「一帶一路」,成為國內外智庫主要研究的課題。明代「海上絲綢之路」固然代表中國海權的巔峰,但明中葉及清代中國海權的衰落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近日筆者重讀梁二平所著的《敗在海上︰解讀中國古代海戰圖》一書,思考中國海上軍事力量的發展。

正如書題已點,這是透過收集及分析中國海戰圖以了解中國海上軍事發展的專著。作者從收集得到的海戰圖分析的結論是中國海戰必敗,這既是結果早已知道因此不難下此判斷,也涉及中國海戰圖與西方海戰圖的分別。作者指出,由中國繪製的「真實」海戰圖只有一種,就是「海防炮台圖」,即詳細列出海岸線上不同的炮口位置及關係。作者認為,這其實是反映中國明代後面對海洋的心態︰「守海守江不如守防」,其根本目標不過是威嚇海上倭寇的來襲,以免沿岸城市遭到搶奪。因此當西方以炮擊形式攻擊中國沿岸,炮台的設計並沒有針對重型炮擊及大型炮戰的準備,自然成為西方海軍的囊中物。

另一方面,作者指出明代並沒有如元代一樣建立以對外戰爭為主軸的「藍海艦隊」,明清以後的訓練也是紙上談兵多數實戰操作,因此繪有甲午戰爭海戰圖表明大清海軍沒有如訓練般發揮水準,這既是訓練方法出了問題,也涉及明清兩代對於海戰的認識出了嚴重錯誤︰沒有從海上攻擊炮台的經驗,自然也沒有從陸地防衛海上炮擊的方法戰策略。

作者在這本書收錄了由元日海戰到日德海戰多場與中國有關或在中國海域發生的海戰,從內容而言相當豐富。但對於筆者而言,這本專著最大的啟示在於中國處理歷史及戰情的心態。作者指出,由於海戰不是中國古代的主要戰爭,因此對於海戰的紀錄往往付之闕如,或是因著面子問題的假戰報,有志研究者反而要求諸海外,要從對中國發動戰爭國家的歷史博物館及圖書館找到相關的海戰圖,這本身就是對中國海權發展一大諷刺。儘管前人的經驗,在今天科技發展一日千裡的情況下,不盡管用,但欠缺反思中國古代對海洋的理解及錯誤,國家及公民社會自然難以形成一定程度的海洋文化。而研究及推動海權發展第一人,美國海軍上校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直言海洋文化是發展海權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建立堅實的海洋文化,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國要成為亞太地區一個海權國家,似乎還有很長的路。

(鍾樂偉為香港中文大學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