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書】李建軍評《廣東雅言》

0:00 / 0:00

對很多中國聽眾而言,提到陳雲,只會聯想到城邦論,或所謂港獨。但在陳雲發表《香港城邦論》前,他在香港最有名的文章並非與政治有關,而是與中文以及民間風俗有關。他的散文《舊時風光-香港往事回味》是二零零七年香港文學雙年獎散文組的得主,他所寫分析香港常見中文病句病語專書《中文解毒》,在二零零九年得香港書獎。

而這次要介紹陳雲所寫的書,亦非政治類的書籍,相反,與廣東人日常語言息息相關,這本書書名叫《廣東雅言》。這是今年陳雲所推出一系列中國古文化相關書籍一部分,當中有不少是給幼童看的課本,而這本《廣東雅言》的出版對象,就包括平日少講粵語恭敬說話的年青一代,以及對粵語文化有興趣的廣大讀者。正如作者在序言所講,期望讀者能夠言談優雅,義理恰當,而且發音純正。

一直以來,中國有不少人為抬高普通話的地位,故意將中國其他方言,甚至語言的地位貶抑,其中一種常見講法,就是指中國其他語言或方言不夠文明,要講普通話才是文明的表現。在網上不少討論中,都有人故意指粵語作蠻語。

但《廣東雅言》介紹香港戰後保留的各種恭敬說話,例如「有請」、「請留步」、「賞臉光臨」等等,不單並非民間粗鄙之語,相反,大部分都有古文經典可援。例如香港經常有人問:「請問今年貴庚?」根據陳雲在書中考證,在《儒林外史》第八回有這樣對白:「世兄今年貴庚多少了?」,在《京本通俗小說》中,亦有對白用上貴庚這兩個字。

就如江湖片或武俠片常見的對白「高抬貴手」,其實亦有典可援。根據陳雲的考證,這講法可追溯至元代范康所寫的《竹葉舟》:「弟子愚眉肉眼,怎知道真仙下降,只望高抬貴手,與我拂除塵俗者。」由此可見,有不少粵語常用語句,不單不粗俗,而且與古人語言習慣相通。只要有系統整理當中相通之處,就不難打開學習古文的大門。粵語與古中文的關係,並非純粹語音相近這麼簡單,而是常用言語上承傳祖宗所用言語,古中文仍然活生生應用於日常粵語言談之上。

在書中最後一段,有提及英國統治香港期間,歷任總督的中文譯名,由早期具有滿洲貴族漢名的譯法,到戰後古意盎然的譯名,都可視為廣東雅言的一部分。異族統治香港,但不單未有刻意毀壞粵語文化,相反,更豐富了粵語文化的內涵。亦令廣東文化縱使經歷文化大革命,以及北京一面倒側重普通話政策下種種劫難,亦能在英國人統治下保存下來。對經歷過推普廢粵的廣東人,這是很大的諷刺。

語言作為一種非物質文明遺產,這是最難交由外人去保留。中國的文物可以由海外博物館或收藏家去保留,但語言和文字不可以,現時有人有系統整理廣東各類雅言雅語,固然有助保存粵語的文化傳統。但如果北京的政策不變的話,粵語作為中華文化瑰寶,但最後毀於中國人,而不是英國人或日本人的手的話,這將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大諷刺。某程度上,亦反映中國共產黨破壞中國文化的基本方針是不變,雖然文革己經結束,但由中共語言政策帶給中國的文化浩劫,並未有因文革結束而消失。正如大媽舞這種文革餘毒,仍然在中國各地流傳,甚至為世界其他城市造成滋擾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