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書評】《西方世界的興起》


2016.10.14
book-cover.jpg 【林忌書評】 《西方世界的興起》------------作者: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 C. North)與羅伯.保羅.湯瑪斯(Robert Paul Thomas)

《西方世界的興起》是諾貝爾經濟學得主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 C. North)的著作,是一本簡單易明的經濟及歷史書籍。本書的特點,就是以簡單而直接的經濟與歷史原因,去說明西方興起的歷史問題,而不是訴諸於長篇大論的歷史枝節,或那些加入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或那些反帝國主義等等的民族主義觀點的書籍,因此特別值得一讀。

本書由公元900年講起,即中世紀的西方世界的經濟活動,以及其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開始說明西方世界在發生種種變革之前的制度,以及其賴以發展的源頭;西方政治與宗教上的分裂,對比起華夏的政治統一,容許西方世界有更多的差異,以及更大的擴展空間;由封建制度的莊園,去到因為人口壓力而製造的開墾邊荒,西方地理環境的分裂,反而保障了其差異以及成長的空間,而非變成一個壓倒一切,以至因為過於龐大而毀滅一切的帝國。

開發邊陲直至1300年,終於遇到了成長環境的樽頸,接下來就遇到了疾病、瘟疫、緊縮、以至一連串的戰爭與革命,最終造就了空間,導致了後來的文藝復興,其實這就和中國歷史所面對的問題相似,卻因為環境的差異,造就了不一樣的結局;這點其實對今日中國或香港面對的人口壓力問題,其實非常相似。

在中國面對的人口老化與一胎政策以至最終放寬的問題,在香港則反過來是城市發展沒有止境,但成長環境卻有絕對的限制問題;圍繞本書的基本問題,即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發展,其成長或衰落的周期,都離不開經濟上面的限制;但今日的政府無論在中國或香港,官員眼中卻只有永續發展的經濟,以至無止境的GDP;歷史上以無情的戰爭或其他死亡的原因,去解除人口壓力的方法不再存在,亦不能再存在,面對環境的破壞與經濟發展的局限,華人社會未能接受成長有其局限,卻以為繁榮是永遠不息,反過來批判如近廿年日本或西歐,其長期的停滯是消極,而不能接受成長的限制,常幻想人定能勝天。

從西方各國的發展史,可發現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歷史原因,就是權力的分散,以及國家的分散;當天主教霸權危及文藝復興的城邦經濟發展時,北方的新興新教國家,乘大海航時代而取而代之;多方面發展,而非一味集中於一兩門的炒賣活動,當然是長期繁榮的保證;本書第十章特別以法國與西班牙這兩個「競爭失敗的國家」,特別提到官僚制度的缺乏效率,以至報酬遞減和制度阻礙有效率的調整,以至新技術的發明。西班牙因為帝國開支與通貨膨脹,加上殖民事業製造的輕實業重炒賣,以至國王濫發的官商勾結特權,令商業以至工業被那些投機活動所取代,這不正正就是香港與中國所面對的問題嗎?這些失敗的例子,其實甚至比起探討其他國家為何成功,更為精彩而切合今日我們所面對的問題。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