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書評:苦難的中國傳媒有明天?----介紹陳婉瑩、錢鋼主編《中國傳媒風雲錄》

改革三十年,中國傳媒如何突破舊格局,又取得什麼成就?三十年來的努力,新聞工作者有何可資借鑒的經驗?展望未來,新聞改革可以怎樣走下去?建制內的改革可以走得多遠?

0:00 / 0:00

《中國傳媒風雲錄》是要通過十三位中國傳媒的代表人物,以親身體會或者具體研究,為上述問題提供解答的線索。

十三人之中,既有在建制內開創格局的人物,如前《南方周末》主編的左方、《財經》雜誌創辦人胡舒立、前《南方都巿報》主編程益中,也有默默耕耘、堅守新聞原則的編輯和記者,如李大同、盧躍剛、楊繼繩、錢江等人。同時,本書除加入學者的見解,也不忘把民間改革者的聲音包括在內,包括維權律師浦志強和因六四事件而判刑十三年的陳子明。

幾位開創者的經驗分享,盡是肺腑之言。首先,部分新聞媒體可以開創空間,用程益中的說話,是由於媒體工作者「不斷地流血犧牲、去奮鬥、去爭取得到的」,而不是上方給予的。

其次,體制內的改革必須講究生存策略。除了辦報者必須表明維護共產黨領導、維護現行政府及政策、維護社會的安定等,也同時要講究策略,以確保辦報安全。前《南方周末》主編左方便列出多種方法,以降低報道的敏感度,從而拓闊言論的空間。例如異地監督,報章以外省政府為監督對象,不受其直接領導,避免遭到報復。又例如敏感的題材用平庸的標題、不敏感的可用敏感的標題、敏感的人談不敏感的事、敏感的事由不敏感的人來談等等,可謂層出不窮。除了這些編採招數,左方更認為,改革派報章的生命力更繫於它的群眾基礎和賺錢能力,在這兩方面越成功,討價還價的能力也就越高。

其實,這些策略不外是為辦報服務,以實現新聞媒體創辦的目標。以程益中的說話,就是實現媒體的「核心價值」,就是「新聞要客觀報導,一切對新聞遮蔽與封鎖都是卑鄙的,我們要不遺餘力地、想盡一切辦法最快最好地報導出去」,而且要「議論政治、干預社會、啟迪民眾」,發揮思想啟蒙、改造社會的功能。又如《財經》雜誌,它不僅僅把目光放到證券和金融巿場的公平、公正問題,也着力揭露官場腐敗,關注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目的就是「實現更美的人生」、「創造更好的社會」。

這批改革者除了目光遠大,也毫不諱言現實的限制。例如胡舒立指出,《財經》雜誌對上巿公司的批評雖然證據確鑿,卻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官司往往敗訴。該刊另一次報道了基金管理公司的黑幕,引起基金界群起攻之,若非得到當年的總理朱鎔基支持,批示證監會調查基金公司的運作,證明報導屬實,雜誌最後才渡過難關。類似情況亦發生於《南方周末》,當時幸好得到省委書記謝非硬挺,否則,該刊已遭中宣部下令停辦。


貫串全書,除了有關新聞改革前因後果、成敗得失的大論述外,也有不少趣聞軼事,閒話家常。我們除了見到建制內弄潮兒的磊落光明,因時制宜,力圖闖開新局面,也可從陳子明的個人論述,從六四下獄到創辦《改造與建設》網站( http://www.bjsjs.org/),認識這位民間知識分子對改造國運的不離不棄,孜孜以求,也儘管言論空間有限,他堅持不斷探索,以網站形式,與各方人士切磋國事,論述當今中國所面對的重要議題。

看畢全書,這批傳媒改革派都予人不卑不亢之感。一方面體會到中國傳媒已逐步脫離《真理報》模式,或者說,脫離民眾、背棄人民利益的黨政喉舌已是死路一條,但另一方面,不少人都認清政治改革寸步難行下,傳媒改革只能是漸進的,甚至極其有限的。程益中就慨嘆,如果《南都》、《新京報》、《南方周末》不計,內地傳媒對四川地震的報道,實在非常欠缺而且不客觀。

胡舒立說得好:「只要珍惜已有的進步,不放棄努力,可以做的事太多了...當然,如果站在觀察者的視角,也不宜對中國已經出現的有限進步給予過高評價,我也不敢說今天的進步就多麼了不起,多麼令人滿意,但我覺得,為理想而努力,而奮鬥的過程本身,也是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