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以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來比喻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衝突,而廣為受到討論並為人熟知;這部寫於2017年的著作,早就預見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衝突,書中引用了大量歷史上類似案例,來說明這種鬥爭的危險;作者在經過八章的討論,認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戰爭,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能的,而透過第九章就提出12條和平線索,借歷史的的例子,希望可以「化險為夷、不動干戈」。
作者援引美國前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又譯︰尼克松)晚年向友人透露,他反思其對華政策時的評價︰「我們可能創造了一個科學怪人(Frankenstein)」,來表達對扶植出今日的中共怪物的後悔,更指出如果當初是為了達至打倒蘇聯來扶植中共,這種戰略政策不算是錯的話,致命的錯誤在於後冷戰時期政策竟然沒有更改。作者認為當1991年蘇聯消失、冷戰結束,美國戰略家早應在當時反思基辛格的戰略,並反思國際環境的根本變化,這項政策後來已變為傷害美國的重要利益。
在第十章,作者指出當時大多數人都被「必勝主義的狂歡」,以及健忘症所沖昏頭腦,竟宣布了一個新「單極時代」的來臨,聲稱「歷史的終結」(福山),幻想所有國家都會接受西方的民主自由政制、美國的意志,成為民主國家;作者引述當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早就指出,「中(共)國不會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因為如果這樣做就會崩潰」,而且中國不似西德與日本,後兩者曾在二戰中被美國擊敗佔領,甚至為其制訂憲法,而中國卻是以「中共國」的身份被接納,其政體本質不變。
雖然作者提出的歷史往例的比較,十分有趣以及具有參考價值,以及在第十章提出的「所有戰略選擇──包括醜惡的選擇」當中,也包括了「先發制人」去破壞對手的戰略選擇,然而本書一如其主題──迴避一場戰爭,以及迴避所謂「雙輸」的困局,所以其前提已限制了其思考與建議的方向,即盡量是透過克制,條件交換,期望與理性的人合作雙贏的方案;因此本書不可避免的弱點,就是剔除了「非理性」的因素,希望以理性解決問題;然而要這些方案可以實踐,其根本前提是,中國必須是一個可以說道理,守信用的國家;書中一些方案,例如美國從韓國撤軍、拋棄台灣、拒見達賴喇嘛來換取中國停止軍事擴張等,根本就有如二戰前夕英國首相張伯倫,以捷克的蘇台德區,換取納粹德國不擴張的「一世代的和平」一樣,是鏡花水月,其錯誤就一如90年代冷戰結束後,以為讓中共發展經濟,就可以換取民主改革與和平一樣,是同等的反智。
即使用作者所發明的「修昔底德陷阱」方向去思考,要去制止這種陷阱,最重要的是時間點──例如90年代初時——美國早就應該政策轉向;當時沒有這樣做,則早就錯過了關鍵的時間點。文中有不少篇幅,亦仍是以早幾年西方對中國唱好的角度去思考,高估了中國的經濟成長、政治穩定、以及真正的實力,而低估了美國以及西方各國,在今日的時間點仍然可「以武止武」的作用;戰後多位納粹德國將軍的回憶錄,都指出如果1938年英國選擇動武去制止德國,納粹德國就會潰敗,將軍將會政變,而納粹政權在發動侵略前早就倒台,因此就不會發生所謂「修昔底德陷阱」;這種陷阱之所以發生,就是應果斷處理時不作處理,去到覆水難收的時候,才來進行後知後覺的軍事干預(如1939年因波蘭才宣戰),這才是造成二次大戰的真正原因。
本書的歷史例子,以及開放討論問題的取材,絕對值得閱讀;然而以經歷貿易戰,以及對中共看似穩定,實為無數危機的時事現實去思考,則或者會更加明白西方各國的政治家,為何作出看似理智地作在這二三十年間,作出姑息中共的愚蠢選擇,因此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