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艾倫・拉斯布里傑(Alan Rusbridger)這本最新的書《突發新聞︰論新聞業的重建及其在當下之必要》(《Breaking News︰The Remaking of Journalism and Why It Matters Now》)之前,先介紹一下作者艾倫・拉斯布里傑。拉斯布里傑1979年加入《衛報》,1995年出任《衛報》總編輯,二十年之後2015年退休。現時是牛津大學瑪格麗特夫人學堂校長,以及路透社新聞研究院主席。
拉斯布里傑在擔任《衛報》總編輯的二十年期間,全球報業,以至整個新聞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帶來戲劇性的變革。《曼徹斯特衛報》1821年創刊,後來將總部遷至倫敦,改名為《衛報》,現在還差兩年,就已經經營了兩個世紀。在拉斯布里傑主政的二十年間,科技迅速發展,舊的商業模式包括收費模式崩潰、媒體融合、社交媒體大幅發展、公民記者興起等等,都大大改變傳媒——尤其像《衛報》這類有深厚歷史的報業——他們的運作與經營模式。
《衛報》可謂為數不多,能夠成功轉型的老牌報章。現時,《衛報》是全球英文傳媒之中,讀者人數最多的第二位。拉斯布里傑說,以往記者總覺得自己幸福,甚至有優越感,比其他人更具權威和專業;因為記者可以更容易去接觸到別人無法看到的資料,而一般市民大眾只能從記者的報道,去獲得這些資訊。不過,當這堵防洪閘門被打開,數以十億計的人,都可以自行獲取資訊,甚至自行發表出來,記者就要去努力調整自己的角色。
拉斯布里傑在他的《突發新聞》這本書中寫道:「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在幾分鐘內,源源不斷地通過流動設備,提示給使用者,你怎麼能和這種無所不見的眼睛競爭呢?」他在書中這樣形容新舊媒體:舊媒體十分懶惰兼腐敗,而新媒體則十分貪婪和隱秘。
他是這樣說的︰身處這個改革時代,可以非常恐懼,也可以非常令人振奮。他認為令人振奮,是可以為新聞界與她的讀者關係重新定位。這是歷史上,讀者可以首次自行出版、分享和發行他們的材料,並可以探討如何重塑社會;而新聞界又如何重建並活在其中。
除了講述《衛報》如何由傳統媒體,蛻變成廣受歡迎的、新的新聞機構之外,拉斯布里傑當然會講到一些重大的新聞事件,譬如斯諾登事件。
2013年6月,前中央情報局僱員、美國國家安全局技術承包人斯諾登向《衛報》與《華盛頓郵報》爆料,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電子監聽計劃。事件曝光之後,拉斯布里傑作為《衛報》的總編輯,承受不少壓力。其後他被邀請出席英國國會一個委員會的聽證會,有人問他是否愛國?
當國家安全和愛國或對國家忠誠之間有衝突的時候,拉斯布里傑的答覆可謂簡單直接但值得敬佩。他說:我愛這個國家,因為她有新聞自由,有言論表達自由,新聞工作者需要獨立於他的國家。
他堅持要刊登斯諾登的訪問,是因為社會上充斥著假新聞,可靠的新聞不多。不久將來整個社會都可能再沒有新聞,或沒有值得信賴的新聞。
拉斯布里傑這本《突發新聞》,非常值得新聞工作者,或有志從事新聞工作的年青人閱讀。如果有一天,新聞工作者要在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之間作出選擇,你會甚樣做呢?拉斯布里傑會不會是你的一個榜樣呢?
最後,與大家分享拉斯布里傑引述他的前輩、曾任《衛報》總編輯長達57年的查理史葛(Charles Prestwich Scott)在1921年的一句名言︰「評論是自由的,但事實是神聖的。」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