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書】海藍評《洗澡》

0:00 / 0:00

中國女作家楊絳把三反運動的自身經歷,在三十年後寫成長篇小說《洗澡》,反映中國解放後知識份子面對首場政治運動的衝擊,也是楊絳對這段歷史的反思。

中國作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在八十年代完成的小說《洗澡》,是一部描寫中國解放後知識份子經歷三反運動心路歷程的作品。小說內的人物全部在北京的"文學研究社"內工作,大部分曾留學外國鑽研西方文學,亦有年青剛畢業的一輩,目睹長輩受政治運動洗禮。楊絳主要寫出這場政治運動,各種各類的知識份子如何學懂在解放後的新中國生存,所以整部小說不是由一個主角貫穿,而是數名留洋知識份子,包括余楠、許彥成、陳麗琳夫婦、朱千里、丁寶桂、施妮娜等經歷串連成一部小說。

書名《洗澡》是政治比喻,其實指"洗腦",楊絳在前言這樣說,"這部小說寫解放後知識份子第一次經受的思想改造,當時泛稱為"三反",又稱"脫褲子,割尾巴",這些知識份子耳朵嬌嫩,聽不慣因此改稱洗澡,相當於西洋人所謂"洗腦筋"。1951年中國在黨內及國家機關展開一場三反運動,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其後推遍全國。

楊絳把小說分為三部分,她指,第一部分寫中國解放後出於統戰原則,吸納各種人才,人物逐一出場。第二部分寫出這些人需要"洗澡",第三部分刻劃三反運動中,文學社內知識份子的不同表現,洗澡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為沒有人自覺自願。

其實《洗澡》的第一及二部分,撰寫知識份子解放前後的生活改變,內容比較平淡。由大學教授余楠道出解放前,知識份子如何尋找出路。原先余楠想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職,共產黨來之前逃到外國,最後好夢落空,唯有選擇到北京的文學研究社(前身為北平國學專修社)插隊,舉家遷居至北京。那裡他遇到來自五湖四海的留洋學者,他們作為統戰對象,也在文學社謀到一職,紛紛到北京生活,而社長由地下共產黨員馬任之擔任。

泰半小資作風的留洋學者,開始適應解放後文學社的改變,當時蘇聯(現為俄羅斯)風盛行,文學社亦刮起學俄語風,研究蘇聯文學的學者亦較吃香,可出任重要職位。小說以施妮娜作為代表,她沒有博士學位,也可成為小組副主任。第二部分描述她與同組成員,搞出批判其他小組的行動,行動沒鬧出太大成果。其後隨著當局推出土改,她也下鄉去學習,互相批判亦告一段落。

楊絳在小說前半部作出知識份子鬥爭的鋪排,進入第三部分,三反運動向知識份子展開,亦是小說的高潮部分。文學社首先由領導做示範檢討,然後進行動員大會。楊絳寫出各個知識份子內心的恐懼及掙扎,並四處打探當前形勢,因為每個人都要公開批判自己,獲群眾通過檢討,才叫完成"洗澡"。書中指,"每個人都得洗澡,叫做"人人過關"。至於怎様洗,她也說不好,只知道職位高的,校長院長之類,"洗大盆",職位低的"洗小盆"。

楊絳對文學社的動員大會有深刻的敍述,這也是她個人的經歷,細節的描述頗詳盡。書中形容領導的報告指,"新中國把舊知識份子全部包下來了,指望他們認真改造自我,努力為人民做出貢獻,可是大家看看這一兩年的成績吧"。談到洗澡的意義,領導解釋說:"我們第一不怕醜,把骯髒的,見不得人的部分暴露出來,第二得不怕痛,把這些部分擦洗乾淨,或挖掉以至割掉。"動員大會開完後,這批舊社會的知識份子,開始明白是針對他們進行,文學社內各人互相猜忌,大家膽戰心驚,因為不僅要公開自我檢討,也要聽群眾提出尖銳的意見。

小說最後數章內容,分別鋪陳每位知識份子在檢討會前,內心如何矛盾掙扎。他們既不屑向群眾自我批判,甚至要揭出家庭隠私,但這場政治運動誰都沒法躲避,一次不通過,便要做第二次,所以每個人都在家中撰寫稿子,或找來兩三人幫助,期望一次過關。留學法國的朱千里,形容"經過一場幫助,就是經過一番審訊。朱千里從審訊中整理出自己的罪狀,寫了一個檢討提綱,分為三部分:我的醜惡、我的認識、我的決心"。

楊絳以朱千里一再過不了關,說出知識份子所受到的煎熬,沉不住氣走上自殺之路。書中形容朱千里以為誇大醜行,承認自己調戲的女人有一百零一個,但群眾覺得他不老實,醜化運動,不獲通過。朱千里在第二次檢討會嘗試向群眾道歉,說了很多真話,但經不起群眾一再盤問,發火與他們對罵,被民眾喊打倒,狼狽離開。"朱千里氣得不等散會就一人衝出會場。他含著眼淚,渾身發抖,心想:'跟這種人說什麼貼心的真話,他們只懂說官話,空有千只眼睛千只手,只是一個魔君。'朱千里回家後,吃藥自殺,最終獲救。主持會議的主席向領導責備自己,沒控制會場群眾情緒,朱千里的檢討亦作了結。"

小說的末段仍有三人要洗澡,有人落淚亦有人做完檢討抬不起頭,但經過朱千里自殺後,文學社讓他們順利通過,領導簡短作結指,"年輕人互相批評接受教育,老先生的洗澡己經勝利完成"。

經過三反運動,全國知識份子作出大調整,文學社亦要歸拼,楊絳淡淡以各人調遷作為結束。她指"當時文學研究社不拘一格採集的人才,如今經過清洗,都安插在各個崗位上去了"。其實楊絳藉此說出,這批知識份子經歷一場運動,已作出內心各種的改變。

山東獨立作家鞏磊認為,楊絳這本小說著筆較温和,很有張愛玲的特點,描述較細膩,那種家長裡短寫得較好,但她對政治風暴寫得不夠深刻,未能表現對人性摧殘、壓抑及人與人之間的惡鬥。他指,楊絳有功力寫得尖銳,作為編輯她要掌握分寸,八十年代仍然要通過審查,可能她有所忌諱。

他說: 她也許忌諱檢查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害怕政治運動再找到她,那時候也是她出版的背景。也是改革開放好多禁區,還有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等等,那時候還有一種高壓的氣氛。

鞏磊又指,《洗澡》這本書,能反映解放前後知識份子的生活選擇和無奈,透過楊絳的筆觸,亦看出舊社會的知識份子不認識共產黨。他認為楊絳雖然淡化地寫出三反運動,但很少小說以此作為小說題材,值得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