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桦书评:《看.影像志1:非常教育》(Can Magazine)

摄影这种艺术,往往要求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保持某种距离,而这个时代,因为摄影技术普及化,大家随时都会拿出手机来,把眼里的东西拍下。然而,这种拍摄习惯对于社会运动和政治议题亦有弊处。有许多摄影发烧友拍摄社会事件时,根本不在意事件本身、行动的理由或者抗议者的状况。我时时在“七一”或者其它游行的队伍里,看见许多人不加入游行,却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来拍照。我就会想,摄影怎么变成了一种惰性或者冷漠的行为,猎奇式的摄影怎么取代了行动?对此,《看. CAN》也许可成为某种规劝。《看.CAN》是诗人廖伟棠和几位朋友一起办的,在国内以丛书方式出版。

2007.11.16
CAN150.jpg

这本影像志形容自己为“一本行动的影像读物”,希望传达一种“从摄影出发,走向行动”的观念,说:‘“看”以后,我们能够做,也应该去做。’发刊辞中引用阿瑟.罗思坦在《纪实摄影》对法国纪实摄影大师阿特热的摄影理念之概括,作为丛书的理念,其中就直言要以摄影来感动大众,并且影响他们采取积极行动。《看.CAN》的第一辑主题是“非常教育”。这一辑镜头所对准的,包括云南偏僻山区由女尼主持的村校、;曾被丑闻缠扰的、由志愿者担当主力的安徽学校;甘肃省为农牧民所开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往往都收容一些穷困而身世可怜,没法进入正规学校的学生,镜头下他们的神态各异,背后个个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学校本身也很缺乏资源,老师有许多是志愿义工、僧人,他们在学校里往往担任许多角色,例如二十三岁的拉萨女子巴桑,本是西藏拉萨百慈古籍研究室藏文专业,她在云南村校里教藏文,每天六点起身读经,七点为全校煮早饭,并打算长期呆下去。这个人是多么平凡,又是多么不平凡。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故事会感动你,但却不损被访者的尊严,你不会觉得被访者是等待你去施舍的可怜虫。

《看.CAN》的采访写法也和一般大众媒体不一样,相对于实际的细节,采访者更著重记录下每个被访者口中偶然说出的诗意句子。

在“复新学校”里写到志愿者不停浮动来来去去,造成了学生重复某处情感模式,“习惯性地感动”,而外来的志愿者又自动寻找令自己感动的元素。这些复杂深刻又无奈的事,都是一般纯粹鼓励我们关怀弱势的慈善节目所不会提到的。因此,“非常教育”不单指非常规性的教育,不止是“正常”教育的补充、延伸、额外,而更是所谓“正常”教育所无法触碰的一个神奇世界,它有缺乏,但又异常丰盛,因此不需要你施舍,反而它在规劝你。

《看.CAN》与一般摄影杂志相比是很不同的,它的文字很有厚度,不浮夸,往往可以把被访者还原为“人”本身,而不是“学生”、“老师”、“校长”这些身份。我觉得反而是在设计和图像方面,它还该再下点功夫经营一下。看这本书,不单是知道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某种理解和表述弱势的方法和角度。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