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繼續為大家介紹:“蔣介石在1936年寫到,他計劃用6年的時間將國軍裝備成德國的機械師,‘3年之內倭寇不能滅亡中國’,如果我們能夠挺住,‘則何患其強迫,但此時尚不可不隱忍’。他在1936年說,長期的抗戰,‘絕不能孤注一擲,一敗之後絕無復興之望’,因此對日本只有一個法,就是不斷的抵抗。這時候,他有一個戰略,就是‘敗而不降’,因為他知道我們必敗,但是我們就是不投降。”
蔣介石“敗而不降”的抗日策略展開了,他對當時的國際形勢,則有以下預測。“(日記寫到)長期不斷的抵抗,如果能夠抵抗3年、5年,國際上總有新的發展,敵人自己國內也有新的變化,這樣我們國家民族始有一線求生的希望。”
蔣介石也派人到蘇聯(現為俄羅斯)做說客,“國際上的發展,他是期望俄國跟日本,兩個世仇、世敵,希望日俄能夠開戰。他中間也派了很多人去,跟斯大林講,希望跟俄聯盟,但斯大林很狡詐,一直讓蔣介石期望,他會跟日本開戰,實際上並沒有。”他並知道,大國對中國都是虎視眈眈。“所以他的日記講,由於對俄問題處理最難,因為‘國之禍患’(我們國家的禍),有隱有急(有慢有快)。倭患急而易防,(日本侵略我們是明的來)俄患隱而叵測也’(俄國則是居心叵測)。”
講到德國,抗日前的中德軍事互助,德國為中國練兵,代表人物法肯豪森將軍對中國有恩。也就解釋了二戰之後,作為頭號戰犯之一的法肯豪森,為甚麼被蔣介石救了下來。“法肯豪森將軍是很有名的一位德國軍事領袖,他後來在1939年德國在歐洲打仗的時候,希特勒就命令他回去了。法肯豪森將軍後來是德國駐奧國(奧地利)的統帥。二次大戰之後,他是紐倫堡大審的頭號戰犯之一,最前的10大戰犯之一,在最後一刻他被救下來了。當年北京社科院的楊天石教授就來(胡佛),說岱君我要看看法肯豪森是怎麼一回事?另外一個是岡村寧次為甚麼他們在最後一分鐘被赦下,因為就是蔣介石把他們救下來。法肯豪森對中國在戰時有貢獻,所以才免他一死。”
史料顯示,岡村寧次是日本“中國派遣軍”司令。日本戰敗後,他並沒有順從東京的指令,將紅色勢力(蘇聯)引進中國本土,使之與美方發生衝突:也沒有放手讓共產黨的部隊接收日本的軍力,以便共軍日後與國軍奪天下。投降的日軍,武器裝備則移交給國民黨中央軍。
回到1937年對日抗戰的開始,蔣介石一直等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的參戰終於到來了。在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那一天,蔣介石很高興,日記中寫到,“‘抗戰之成就,本日達於極點,物極必反’。美國參戰之後,中國的情勢當然就不一樣,在美國參戰之前,我們的戰爭,兩次的淞滬之戰,我們幾乎是用血肉來對抗日本的機械化兵團。例如19路軍,兵穿的是草鞋。兩三個人拿一支步槍,有的步槍還有麻繩綁起來,那天要打仗了再發子彈,你想這個仗怎樣打?”
郭岱君多次強調,30年代的中國,軍力、國力就是不如日本。“中國那個時候就是這個樣子,沒有辦法。這是一個事實,不過蔣介石1937年(之前他一直拖延抗戰)在正式宣戰之後,他不和談。他的日記說,‘國民革命與三民主義精神,只有為中國求自由平等,而不能降服於敵’。因為當時有很多人要和談,甚至孔祥熙、于右任、胡適,最大要和談的汪精衛,在日記裡就罵他們,‘如國訂定不堪忍受的條件,增加我國家民族永遠之束縛’這樣的和談沒有意思。”
作為軍人的蔣介石在日記中又寫到,他與主和的孔祥熙、于右任,還發生了口角,主戰與主和的大罵一場。“晚上他的日記就講,‘抗戰方寸不可變更’,我們已經決定抗戰了,中國有很多的技術,為了拖延時間,但是一旦打仗之後,‘始終大劫大難,必須以本黨立場為前題’,就是在大是大非上,必要有所堅持。他講,‘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我寧可戰敗,我不可屈服。“郭岱君說,當時的日本,是透過各種的管道,軍事的、公開的、暗地的,甚至德國的調停,希望可以與蔣介石和談。
史料上,日本也表明,蔣介石不和談的話,就會另外扶植一派。蔣介石也更加清楚,毅力與信心相當重要。“這個時候他很清楚了,治倭之道在毅力與信心,堅持到底。堅忍不拔,取得最後的勝利。‘我因以堅韌、忍耐、延緩、持久之道,一心將日本拖垮’。”
在日記中,也已有很多蔣介石對面對四面八方壓力的記錄。“在他的日記上,你看翻開一頁,就是多少,幾萬人死亡,城市接二連三的丟掉,他的壓力非常大,連戰皆敗。他的日記經常有,‘憂惶不能眠’、‘昨夜三次起床禱告’,‘昨夜二次起床禱告’。”而他作為中國軍隊的主帥,在抗戰期間是經常失眠。郭岱君說,“他在抗戰的時候壓力非常大,沒有辦法睡覺。主和派每次一打敗仗就說,說不能打了,要和談。最後汪精衛出走,成立了偽政府。”
另外,弱國無外交,作為中華民國二戰盟友的英美,也信不過。郭岱君說,“表面上跟美國合作得非常愉快,實際上盟國的壓力很大。特別是在1944年、1943年的開羅會議之後,羅斯福跟邱吉爾,他們認為中國戰場的表現不如他們所預料。他們覺得蔣介石的表現很失望,這時羅斯福開始有個想法,想要把蔣介石替換掉。”
當時,蔣介石可以講是內外交迫。“他自己也很清楚,有一天他在日記寫,‘主呀,請你保佑我們’,衡陽會戰能夠一戰得勝,‘倘若得勝,我定在衡山頂上,建一個世界最大的十字架,以榮耀,以酬主恩’。我想,他跟我們一般人一樣,在絕望的時候就禱告。日記裡他講,真的不知怎辦?調兵沒兵,調將沒將。他說,‘此時唯有靠主’。”
蔣介石除了在918事變之後定了遺囑,他在內外交逼之際,原來也想過自殺。日記中寫到,“他有兩次想到自殺,他說,‘余已盡一切的可能’,如今只能靠上帝了,‘如果不幸失敗,只有自殺以對國人’,所以衡陽會戰,打了45天,這種壓力非常大。”
不得不講,是中美關係暗潮洶湧,美國只當蔣介石是一顆棋子。郭岱君說,“1943年底,1944年初的時候,美國與英國對中國戰區的表現他們不是很滿意。在開羅會議之後,有一天史迪威(將軍)跟羅斯福見面,羅斯福就問他,中國戰場的情況怎樣,史迪威就說,他們要清除大元帥(蔣介石),我們才能夠在中國戰場上有期望。”
而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認為時間到了,要替換蔣介石。郭岱君說,“羅斯福說,那時機到了,也許能夠找到一個更有活動力的人。史迪威回到中國之後,他就把他的助手找來(史迪威的檔案也在胡佛,我們可以參照很多的檔案)。羅斯福的意思是要找人替掉蔣介石,可是史迪威這個傢伙,他說,是上面要我們除掉蔣。”
美國要暗殺蔣介石的計劃,在蔣介石日記面世後,也隨之曝光。郭岱君說,“助手問,上面是誰呀?史迪威沒有回答。說,你去規劃一下,把他幹掉。過了幾天之後,回來跟史迪威報告,現在有三個方略:一是刺殺,另外一個是毒殺,第三個是製造飛機事變。史迪威想了一下,那我們就選第三個。”
史迪威要幹掉蔣介石的計劃,更要蔣夫人宋美齡陪葬。“助手很天真,(問說)那美齡怎辦?因為美國人對美齡都很好呀,(大家)都會講英文,對美齡的印象都非常好。史迪威就說,這個我們不能夠考慮,還提醒說,要確保飛機上要有美國人,不能夠只有中國人,才像是一個真的意外事件。不過還好,這個事件之後並沒有發生。”
而就中國戰區的控制權,史迪威與蔣介石兩人的爭議是從沒緩和。到了1944年9月,史迪威與馬歇爾並成功令羅斯福認為,一定要將蔣介石的兵權拿過來,中國戰區才有活力。史迪威更拿著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電文給蔣介石,要他落台,陣前換馬。這一歷史情景,蔣介石當時的心情是如何呢?我們下一集再講,我是何山,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