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多時的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影響下,香港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政治局勢都未能走出困局,更顯而易見中方高度干預香港的表態,使不少抗爭者寄望於美國國會即將審議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期待法案通過將成為美方向北京施壓的「香港牌」,借助國際力量來捍衛香港的人權和自由,但是否真的可以改寫香港整場抗爭運動的局勢呢?(覃曉言 報道)
美國國會在周一(9日)復會,各方關注到《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何時上議程。在前一日的周日(8日),數以萬計香港市民發起「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祈禱會」,遊行至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請願,呼籲美國國會盡快落實法案,引起中方透過官媒《環球時報》作出警告,威脅對美國報復,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亦公開強調,外國國會干預香港事務極不恰當,意圖阻止美國推動法案。到底這項法案有何關鍵?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早於2014年及2017年曾經提出,是要確保香港在《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等框架下,享有高度自治、自由、人權和法治,不會受到侵犯,並與美國於1992年通過的《香港政策法》掛勾。
香港近月發生反修例風波,美國共和黨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主席麥高文(Jim McGovern)等,在6月重提法案,獲跨黨派議員表態支持,包括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及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等。
即使林鄭月娥上周宣布撤回修例,佩洛西表明繼續支持法案,並期望加快推動。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周二(10日)亦為《金融時報》撰文,指美方必須回應香港人的要求。
法案在反修例示威風暴出現,讓不少爭取民主的港人儼如看見曙光,引起極大迴響。有網民於7月發起白宮聯署,促請美國國會盡快通過法案,不足一星期已獲十萬人響應;亦有香港前官員及立法會議員,多次赴美會見政治人物展開遊說工作,包括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及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榮鏗等。在美國,有四千多名香港僑民簽署及去信美國政府推動法案。
有參與「反送中」抗爭運動的青年新政召集人梁頌恆坦言,期待法案通過,認為至少可為香港爭取民主的力量注射「強心針」。
梁頌恆說:至少多一分力量支持我們,繼續去爭取原本應該擁有的民主制度,如果美國願意落實執行的話,我相信整件事的力量會存在,亦為香港爭取民主的力量注射「強心針」。例如對有美國國籍或資產的侵害人權的官員,可能包括警隊成員,其實有這個(制裁)威脅或想法,讓他們知道原來做事(濫暴)不是沒有代價,做壞事有機會受罰,至少不會看見他們肆無忌憚在街上打人。
法案草擬內容規定,美國國務卿每年需要向國會提交報告,檢視及證明香港維持足夠自治度、人權和民主,才能獲得延續《香港政策法》所賦予香港,享有與大陸不一樣獨立關稅地位等特殊待遇。若發現香港自治情況不足以有別於中國時,美國總統有權簽署行政命令,暫停給予香港特權。
法案亦建議制裁壓制香港基本人權自由的政府官員和相關人士,有關人士在美國的資產有可能被凍結,其個人和家庭成員的入境美國簽證會被取消,使他們要為損害香港的自由、民主與自治付出個人代價。若有香港市民參與非暴力抗爭被捕,美方不會拒絕批出他們的入境簽證;法案又支持港人擁有「雙普選」。
這項法案實際有多大機會通過呢?
熟悉美國國會運作的政治風險管理顧問方恩格(Ross Feingold)向本台指出,今次法案已獲兩黨重要人物支持,包括佩洛西及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暫時看不到白宮或國務院的反對理據,估計約兩個月可獲通過。
他又指,美國早年通過《香港政策法》給予香港特殊待遇,才令眾多美國企業有信心在香港設地區總部及投資,故美方有責任關注香港的「一國兩制」落實情況,與這個法案一樣屬於美國內政,中方是無法阻止,但他坦言法案通過的意義較實際效果大。
方恩格說:如果這個法案成為美國法律的話,會不會真正的改變香港政府的相關政事,或中國中央政府的政事,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支持這個法律通過的國會議員或香港人必須要了解,某個程度上是有重要的意義,意義是存在,但實際的效果不一定會有。
根據政府資料,截至2018年,共有290間美國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另有434間美國企業設立地區辦事處。按統計目前有約8.5萬名美國公民在香港居住,而2018年有約130萬名美國公民入境香港或經香港轉機,這些數據都顯示香港與美國的緊密往來。
國際最關注美國能否成功打「香港牌」以牽制中國?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認為,北京很需要香港維持獨立關稅地位,但不會因而放鬆對香港的政策,法案通過可能會為抗爭者帶來精神上支持,但要令香港走出困局、跨出被北京打壓的歷史關口的可能性較低,仍有待觀察局勢發展。
林和立說:我看不到太大轉變,除了特朗普或特朗普繼承人打「香港牌」時,有些地方是可以威脅到北京,主要是關稅地位。因為中國很需要香港繼續享有有別於中國大陸的關稅地位,但北京會否因此而放鬆對香港的政策,這個很成問題。自從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北京對香港的政策是強調一國,以一國來打壓兩制,最近更變本加厲,例如大灣區和有關深圳作為開放特區的示範城市等,處處都是打壓香港的高度自治權,此強硬政策一定會繼續下去。
至於經濟層面,據統計處資料,美國是香港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其中2017年在商品貿易方面,美國在香港賺取高達329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香港是美國賺取最高貿易順差的單一經濟體系。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指出,香港失去關稅地位,必然出現災難性效應,中國因為依賴香港,亦會被窒礙經濟發展,兩敗俱傷。
關焯照說:失去了(關稅地位)當然是很災難性,香港會因此使外資離開香港,甚至美國可以針對香港,利用這條法例已經可以要求美資離開(香港),當美資離開時,其他外資便會跟隨撤資,即已證明香港本身獨立性已失去,而所有國家會將香港當作一個內地城市,這個(獨立關稅區)優勢一旦失去,等於失掉整個金融中心。
關焯照強調,香港未必是西方國家唯一選擇作為在亞洲集資的金融中心,有鄰近亞洲國家和地區正對香港的境況虎視眈眈,包括東京及新加坡,尤其新加坡只要稍為放寬金融制度,隨時可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總括而言,若中方未能堅守「一國兩制」底線,繼續干預香港事務,逼使美方出招取消香港有別於中國的獨特地位,長遠肯定影響中方在香港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