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奕陳光誠

過去三個星期,山東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成功逃出山東臨沂東師古村,最後獲中方同意讓他到美國求學,事態發展有如“過山車”﹐陳光誠至今仍未能成行。聽下何山同大家回顧……

2012.05.16

2012年5月2日,逃出東師古村的陳光誠和美國大使駱家輝在一起。(AFP PHOTO / US Embassy Beijing Press office / HO)

回顧中美兩國的討價還價,國內維權人士不捨得陳光誠,陳一走,國內本土推展民主付出很大社會成本﹔同時,也普遍讚贊賞美方為陳光誠所作的努力。早在18年前被美方營救,以“保外就醫”名義出國的學者王軍濤認為:陳光誠可以出國,與當下國內局勢混亂關係更大,而美國其實可以做得更好。

陳光誠在北京朝陽醫院住院,正等待到美國。中南海為陳光誠開了“綠燈”。一旦陳光誠一去之後,能否如一眾的海外民運人士,變成日後有家歸不得。

早在1994年以“保外就醫”名義到美國,政治學學者王軍濤,已經18年沒有回到國內。他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相較過去的個案,陳光誠得到國內外人權團體、國內維權人士與民間輿論強烈的支持,這些支持比過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他說,一個受盡折磨的盲人法律工作者,也使人們希望事件有個完滿的解決。當下正是中國大陸自1989天安門民運之後,最虛弱的一刻,才使美國有機可趁。王軍濤的結論:是陳光誠案可以有大家都認為是好的結局落幕,確有“幸運”元素;這與邀請陳光誠到紐約大學的美籍學者孔傑榮的觀點不謀而合。

王軍濤說,“除了民間以外,高層剛剛發生了地震,各方博奕還在進行,誰都不願意丟分。第三個(元素),是剛好碰上美中戰略與經濟高層對話,兩國都很看重事件,誰都不願意為此蒙上陰影。這樣,兩國都有期待解決問題。"

王軍濤認為,美國國務院及行政部門,在與中方打交道時,起初是犯了錯誤,沒有認識到這個政權,可以不守信用。至於直接接陳光誠到大使館,雖然是最安全的做法,也給中方製造了藉口。孔傑榮在華盛頓郵報的文章就指,中方曾經一度用“叛國”的罪名,逼使進入美國使館的陳光誠出來。王軍濤相信,除了大使館外,美國在中國有其他進行特殊活動,地方大,而且又安全的另外選擇。

他繼續說,“我們可以說這個結果是中美良性互動的結果,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有三個事情沒有處理好,一開始應該是送陳光誠去更安全可靠的地方,因為進入大使館本身,確確實實是給對方做了更大的外交藉口。我當時想,可以是外交公寓之類。”

《紐約時報》報導,中美兩國就陳光誠離開大使館後的安排,達成的僅僅是共識,並非有法律效力的協議。王軍濤說,美方日後要更加嚴謹,以防中國內部的權鬥,導致中美的共識,不能夠全面執行。

他說,美方也要防止口頭協議日後被推翻之類。“譬如說,後來陳光誠的反覆。外交部(門)承諾的事情,安全部(門)不接受、不遵守。我們可以一方面(看到),外交部門答應了提供很好的條件,但安全部門在門口打人,不讓美國的使館人員接觸。這些東西都是沒有文字的,這主要是胡錦濤、溫家寶點了頭,由於有些東西是口頭協議,很多彈性很大,可以推翻。”

陳光誠離開大使館後,曾對外界表示感到受“威脅”,希望坐希拉里的專機一同離開。國內維權人士對美方的態度,也是有如坐過山車,當初還誤傳是美方向陳光誠施壓,要他離開。時至今日,北京的維權人士兼獨立作家殷德義就對本台講,經過駱家輝大使的努力,現在算是柳暗花明。

殷德義說,“當初是誤會的,後來陳光誠所了解的訊息,朋友給他打了電話之後,和他後來在使館內所掌握的訊息,是截然不同。因為他這種心理,已經是七年的時間,很容易有恐懼的心理。說出了這一些的話,但是美國大使(館)方面迅速作出了反應,第二天就開始就進行新一輪的接洽,能夠看出來,這些問題是他們之間的誤會。”

多次被警告不要接受對外媒訪問的殷德義也認同,中方內部的強硬派,在這次中美博奕中碰了釘子。“要求迅速解決是中共兩派之間的鬥爭,(強硬派認為)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我就來硬的。但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是很重要的,每年的戰略經濟對話,非常重要。大的議題都要談,比如民用高科技的進口,開放管制。對於溫和派,他要發展經濟;對強硬派,他要社會穩定;對於美國來說,時間上拖下去,對美國來說,沒有任何的影響,反而會給美國加分。”

殷德義並說,201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中國對美國不能不給面子,否則雙方都不好過。“雙方在陳光誠這個事情上,是沒有共識的。(中方)了解陳光誠對現任的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希拉里都有壓力。中國來說,一個個體的命運,對他們來說,根本就無足輕重。但對美國政府,一個文明的社會,整個國際媒體都在關注陳光誠一個盲人的時候,這對正處於新的競選年的奧巴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陳光誠事情,使奧巴馬政府接受這樣接二連三的批評。對中國政府來說,也很為難。他們必須要作出友好的姿態,來讓陳光誠不至於燒到奧巴馬這一邊。”

殷德義認為,事件柳暗花明,最後算是中國的溫和派得勝。但他並沒有改變當初,一如大陸其他維權人士的看法,不支持陳光誠離開美國大使館。“陳光誠現在已經是柳暗花明,可能要去美國了,中國政府也承諾要像普通的公民一樣,申請出國。說實在,如果沒有美國政府去外交斡旋,說實在我不支持他出來,因為這個國家他沒有誠信,他最好還是留在(大使館)那裡,然後徹底遠走高飛,不要留在這個國家。”

曾在中國官場行走,也在美國訓練外交官的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深造過的王軍濤講,下次再有大陸的維權人士、異見人士要求進入美國大使館避難,恐怕美國的處理手法,就不會如陳光誠案一樣。他並勸說國內的維權人士,保密要做得更好。如國不考慮美國的利益,把美國逼得難以應對,長遠來說,對中國的民主運動沒有好處。“我覺得(美國)學乖了,是下次處理得要更低調,或者不管這個事情就算了。我在肯尼迪學院讀過他們的訓練,第一個評估是,如果我不接到使館,陳光誠衝著(希拉里)在街上鬧事,而陳光誠去北京大概是衝著她來的,怎辦?”

殷德義則直言,陳光誠離開中國,是國內維權運動的一個損失。“說實在的,離開中國,是我們整個中國社會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很不容易有了這樣一個人,劉曉波進去了,艾未未徹底的消聲了,那麼有了一個陳光誠,現在又遠走高飛了,去了美國。我們中國下一步再找這樣一個人,更難了!”

好啦,各位聽眾,陳光誠的去留,在海內外的民運人士眼中,不僅是中美的博奕;也牽連國內的民主運動,在中方流放一個又一個異見人士之後,下一個陳光誠在哪裡呢?

我是何山,歡迎你繼續加入我們的聽眾熱線,討論陳光誠的去留。下次節目再會。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