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今年十月八日,宣布2010年和平獎的得主是,正在中國因言入罪判囚十一年的劉曉波後,澳洲悉尼一群支持劉曉波的華人遂計劃在當地一份華人報紙刊登廣告,孰料,刊登前數天突接獲報社通知叫停。
獨立中文筆會前副秘書長、現任民主中國陣線副主席張小剛指,他們原定在報紙頭版登廣告,祝賀劉曉波獲獎兼通知有研討會。未料,「祝賀」一詞在澳洲的華人媒體裏竟成敏感詞。
「聽聞總編看到後,先講不能登頭版;此外,不能寫祝賀劉曉波得獎,只可寫開這個會的通知。我記得他當時講「祝賀」好敏感,所以,不能這樣寫。敏感意指,怕得罪(中國)領事館。」
不過,在澳洲的其他華人媒體原來都同樣拒絶刊登跟劉曉波獲獎有關的廣告,即使願意,也定下規限,一定不可在頭版或用彩色,張小剛更聽聞在美國及加拿大的華人媒體也出現同類情況。
張小剛坦言是類經驗他早已經歷,在紀念六四廿周年時,報社同樣拒絶刊登廣告,指「死難者」一詞涉暴力,寫遊行集會地點在中國領事館門外,則要改寫為一條街道的名字。
張小剛說不少在海外的華人團體或媒體老闆都獲得中國領事館人員的特別關照,讓他們在中國境內有生意機會,使中國政府可以透過提供商業利益,間接控制海外華人的社團或媒體;再者,領事館在報社內也有線人,當有批評中國政府或中國時事的文稿投到報社後,領事館的人員便會隨後來電,向報社查詢撰稿人的背景或直接著報社不要刊登。倘不聽從,可能會有損失。
「領事館說明不能刊登某篇文章,若刊登了,他們會說國喜的廣告不會在你的報紙裏登廣告。我知道這種事情曾發生。」
不過,張小剛覺得中國政府控制媒體的手,竟伸延到西方民主的國家裏,這令他感到難以忍受。
「現在大陸官方通過這方式把控制言論的做法擴大到民主國家,這是值得注意好嚴重的事,因此,我們好希望澳洲主流媒體關心此事。」
中共政府控制境內媒體的事實,已是人所共知,不過,原來打著民主旗號的台灣政府亦不惶多讓。本月中,台灣一名從事了新聞界十六年之久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黃哲斌,毅然把辭職信交到上司手裏,與自己珍愛的新聞行業作出「分手」。在離別的那天,他在自己的博客中解釋請辭的原因,說「無法說服自己,這是個值得託付的行業。」
令黃哲斌感到窒息的是,在台灣媒體內已甚為普遍的置入性行銷的做法,已由一般的商業性機構,擴展到台灣政府,且越演越烈。
台灣記者協會會長楊偉中指,置入性行銷早已在台灣媒體內存在,追源溯始,是民進黨內官員明白「一物治一物」的道理。
「因為政府裏有好多都是媒體人出身,所以,他們頗清楚怎樣應付媒體,所以,開始政府購買新聞的做法。新政府上台後,政府的說法謂媒體不太願意去爭新聞,所以,他們只好用這手法。」
民進黨退下執政黨地位後,國民黨的馬英九出任總統時,曾許下承諾,把民進黨創立的購買新聞做法停止。未料,三年下來,這做法一直持續,更是媒體財政來源的一塊「肥肉」。
置入性行銷乃媒體接受付款單位,把廣告新聞化,然後再置於新聞版面內,跟其他日常的新聞採訪報道置在一起,讀者難於辨識閱讀的一則新聞是廣告,或是一則經記者採訪,然後以客觀及平衡的手法報道的新聞。
這做法在民進黨上台執政後三年更被發揚光大。2003年,民進黨的新聞局長突然提出,集合各政府部門用於文宣工作的費用,然後,再統一向媒體招標做「報道」。單以該年的招標總數目以高達十一億元新台幣(拆合為逾二億人民幣)。
以辭職表達對置入性行銷表達強烈厭惡的黃哲斌指,各媒體十分驚愕原來台灣政府用於文宣工作的費用如此具大,但是,台灣政府當時購買新聞版面或時段,乃會以單一事件為主兼會以全版形式等做法處埋。迄至近年間,這類新聞已滲入到各新聞版面。這做法更扭曲了記者的職份,有違新聞倫理。
根據台灣《財訊》雜誌報道指,台灣政府今年至十一月的採購決標公告,直接以「新聞專題」或「專題報導」命名購買媒體新聞版面或時段共有三十三起,涉4385萬新台幣,若再加「專題企畫」或「專題行銷」在內則共八千六百萬新台幣。可是,報道指,這些還未包括政府以「整合行銷」或以非公開招標方式購買媒體的置入行銷的開支。
按尼爾森研究公司2009年調查統計台灣的廣告行銷報告,台灣政府購買媒體廣告的瘋狂性較其他商業性行業為烈,以建築業在該年的總廣告量較2008年為低,約四十八億新台幣,但是,台灣政府卻逆流而上,2009年耗費的廣告量開支近十七億,較2008年增長了二成多。
置入性行銷的廣告化新聞,仍以推銷政府形象為主如「北市府「路平專案」績效讚」、「交通部觀光局「台灣自行車節」好熱鬧」等,但是,也有以納稅人金錢購買大量新聞版面,圖掩蓋或推銷具爭議性的政府政策,如一度引起大量民眾示威,反對在具有保育價值的大城海浦地區准許國光石化設廠的政策。
台灣政府這邊廂用錢收買媒體,左右媒體編採部,但那邊廂,中國政府控制台灣媒體的手亦若隱若現。
台灣《新新聞周刊》副總編輯張鐵志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透露,隨著中國與台灣的两岸關係越來越密切,且更簽訂明年正式生效的ECFA商貿合作協議,故近两年間中國大陸不少省市政府都在台灣媒體進行置入性行銷,藉此推銷當地旅遊及吸引投資。
台灣記者協會會長楊偉中承認,隨著两岸交往頻繁下,的確有很多中國大陸的城市到台灣做宣傳工作,不過,他們有否影響台灣媒體減少或刻意迴避中國的負面新聞,他指暫時仍未面對,可是,他有憂慮。
「現在媒體都是財團,他們的考量就是跟中國經濟利益的往來,所以,一定會有顧忌,所以,一定會有影響到新聞,這是毫無疑問。」
曾於台灣教授新聞後轉到香港珠海書院出任新聞系主任的皇甫教授坦言,自己也被台灣政府邀請審批標書的評審,當看到台灣政府以萬元計納稅人的錢購買新聞時,他也感到愕然。之後,他更發現這習非成事的做法似已被台灣媒體接受了。
但是,皇甫認為,他可接受政府推銷的是公共政策,但卻不能接受政府推銷的是「政績」。
「這個是問題,這是為私,這是政黨自私的目的。這不是為公共政策,如為了公共政策如講環保等,我就覺得沒有問題。」
他指,現時的媒體已經太商業化,有理想的不多,把本該為擁有知情權的公眾服務,現已變成為求自己目的的工具,最終,影響的是公眾。
「受害最大是大眾因為大眾不知這是宣傳,是包裝的廣告。他們把這當作事實來看待,這影響他們對事實的判斷。」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更以專業崩潰形容置入行銷對媒體造成的影響。不過,台灣內部各民間團體連同台灣記者協會,正蘊釀連串行動,進行反擊,而受不了政府用錢買新聞的黃哲斌,亦正不停到各大小社區,向市民講述現時台灣政府迂迴的干擾新聞的獨立性的做法,圖喚醒市民知曉箇中的弊端,據悉,不再啞忍台灣政府的「宣戰」行動將於明年陸續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