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債務持續飆升下,財政部公布,中央政府將不會為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兜底。本台記者調查顯示,在財政狀況持續惡化下,官方雖然密集警告,但並未能扭轉融資市場的亂象。(黃小山 / 程文 報道)
國家財政部上周發表針對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法定限額內政府債務餘額27萬多億元,負債率(債務餘額/GDP)為36.7%;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5萬億,債務率(債務餘額/綜合財力)為80.5%。
報告稱,一些地方政府繼續通過融資平台公司、PPP、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變相舉債,風險不容忽視。並表示堅決打消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認為中央政府會「買單」的「幻覺」,並將出台地方債終身問責制,以遏制地方官員為政績而盲目舉債之風。
儘管財政部的報告稱,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財經界人士指出,參照剛公布的國企超100萬億債務,其中很大部分也是由政府的行政指令所致,但並沒有列入地方政府債務。因此,金融機構實際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在報告裏並沒有得到全面的呈現。
實際上,早在2015年,財政部就與地方融資平台切割,並表示2015年後的融資平台後的融資,不屬於政府債務。今年以來,財政部高層在多個論壇上也警告,中央政府將不為地方債務和金融機構兜底。
經濟觀察人士許文麗認為,十年來,政府設立融投資平台大規模介入基建,其中產生了巨大的腐敗空間,效率低下,運營落後,債務激增,導致各地財政難以為繼,才導致了財政部試圖干預。
她說︰就說明這個問題很嚴重嘛,大概十年前吧他允許創設政府融資平台,其實他就是一個地區的財政局,國資委,完全就是政府的部門。披個外套,通過整理土地搞基礎建設,然後他各地就大興土木嘛,到銀行去貸款,這樣他就欠了很多錢。這裏面貪污腐敗啊、利益交換啊是非常巨量的。後來財政部發現這樣不行了,因為地方財政都補不上這個窟窿了,然後就不容許了。然後那個平台公司就改變運營模式。
許文麗還稱,財政部叫停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後,但各地採用所謂的PPP(公私合夥制)模式變相繼續融資,並逃避原本該財政資金承擔的社會義務,導致了現在的政府融資亂象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繼續惡化。而國家財政目前壓力越來越大,根本無力負擔這樣的地方債務。
她說︰這樣地方政府就不願意啊,他搞了個PPP說本來用政府財政資金幹的活,他現在要找社會遊資,通過給政策將來分利潤,比如自來水啊天然氣啊,他號稱也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但實際上他有長遠的經濟收益,甚至修路他們也要這樣。他這樣PPP最後變成了名股實債,因為社會遊資他要早點套現轉出來啊。打著入股的旗號,最後通過條款的設定幾年社會遊資就帶著他的利潤率走了。然後等於又變成了政府的長期債務,財政部下來一查,糟了,入不敷出了,財政部其實他也很著急,中央財政在轉移支付,就要吃財政補貼的省份遠遠大於財政盈餘的省份。
這個說法得到了財政部的應證。據財政部周二(26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地方財政赤字8300億元。而2017年末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餘額限額則高達11萬億元。
銀行業人士葉先生在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的很多地方債務,實際上已經遠超過了償債能力。而中央政府也看到了這個麻煩,所以才必須叫停。但真實的地方債數據,即便是他們銀行人士,也不知道,並且也不能打聽。
他說︰因為地方政府無節制的發地方債,搞投資這些,中央也看到這些問題比較嚴重了,所以就說直接就斷奶吧。很多地方的地方債務規模很大,實際上遠遠超過他的償還能力。有哪些地方真不好說,特別是省貸啊或者什麼,不該你知道的,你去問,都是一個忌諱。
葉先生還表示,即使有成為壞賬的風險,金融機構依然熱衷於將政府融資作為避險通道。在企業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壓力和銀行高管害怕擔責的私心,也是加劇地方債務飆升的重要因素。
他說︰那些什麼行長,他覺得這些是地方政府債,地方政府兜不了,最後就是中央政府來兜底。給地方政府的平台貸款風險肯定要小於給私企、或者前景不太明確的國企貸款,再一個就是不管是國有銀行還是地方銀行,都在地方政府的管轄之下。比如像不良債務清欠啊,也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更主要的還是認為政府要是垮了,哪還有什麼不能垮的?貸給政府的貸款即使是破產了,在利潤審計或者事後追責的時候,那個行長也好說啊。
明知地方政府融資可能無力償還,但銀行依然只能將其作為最佳貸款對象,原本作為貸款主體的企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山東一家私募基金的人士向本台記者透露了山東青島融資市場的現狀。他明確表示,很多私企目前基本處於借貸度日的狀態。而這種高利貸式的融資,導致了企業狀況更加惡化。
馬先生說︰具體規模我們是不知道的,因為我們沒有接觸到,這都屬於機密吧。但是這個狀況是太糟糕的,房地產的這個樓有多高,這個債的坑就有多深,你明白我的意思吧。接近所有的行業都靠借債度日。
馬先生以自己公司為例,企業無法從銀行貸款,就被迫以抵押資產的方式,向他們這樣的私募基金公司或擔保公司借利息達3%的高利貸。而一些有關係的中介公司,則與銀行高層勾結,利用銀行資金加20%以上轉貸給企業。但這樣的融資可能會直接導致企業死亡。
馬先生還說︰就像私企貸款,但是有我們這些私募基金之類的啊。有點一些單位公司收取幾個點的手續費之外,然後從銀行擔保出來利息上升20%到40%。像我們這種資金池子1百7、80個億,第一個月的利息直接就是兩個點,然後另外的收取一些費用。有些機構是放三年的,放一年的,我們那個是放半年的。全部計算進去利息接近三分,這個必須有抵押的,固定資產,設備,股份。這個就是死亡利率。
本台記者致電財政部,但該部多個電話都無人接聽。財政部資訊網絡中心在回應本台記者的詢問時表示,需要先問地方財政廳,他們不知道地方債務的相關數據該哪個司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