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生土長90後劉紹基憑《半生瓜》贏得第23屆台北文學獎舞台劇本組評審獎,近日更將作品帶上台灣舞台,並設廣東話專場。他接受本台專訪,解話堅持設廣東話專場的原因,是希望在異地為廣東話戲劇保留血脈。今次演出經驗令他學會活用兩地語言,同時保留廣東話的趣味性。香港創作自由已所餘無幾,但繼續在台灣隔海創作被港府視為敏感的議題或導致「有家歸不得」,面對兩難,劉紹基堅拒自我審查,指「如果我在相對自由的地方也不做時,還有甚麼人會做?」至於來年將要續簽台灣居留證,成功與否仍是未知數,劉紹基與不少在台港人一樣,對前路也感迷惘。
《半生瓜》的劇情以香港為藍本,故事背景發生在一棟香港唐樓,久未回家的女兒突然歸家,說要趁父親節送上親手做的糯米糍給患有失智症的父親品嚐,卻被母親指不要打擾父親睡覺。劇情以兩母女之間的對話串連,到故事尾聲,女兒得知父親原來早就不在房內……這套劇是由一個喜愛戴「CAP帽」、外表斯文的90後港青——劉紹基創作,最近更贏得第 23 屆台北文學獎舞台劇本組評審獎。
用黑色喜劇令觀眾直視社會議題
劉紹基接受本台訪問指,創作意念來自他多年前閱讀的一則香港新聞,講述一對夫妻的家庭倫常慘案,因長期照顧病患所帶來的各種壓力導最後致悲劇發生,老公的頭顱被老婆斬下。後來劉紹基來到台灣讀書,他發現類似的事件也在台灣發生過,對他造成很大衝擊,他意識到台港有共同面對的社會問題,認為華人社會規範了人的思想,大家經常處於壓抑狀態,有問題也習慣隱藏。他希望透過這個以黑色喜劇為基調的故事,能令觀眾直視社會議題。
劉紹基說:我覺得戲劇就是可以用一個天馬行空的方式去用不同角度看一件事,平時可能看完報紙就算,但你真的進了劇場看一套戲,真的感受到那個氛圍、演員或角色的情緒時,又會有另一番體會,我想藉這個方法令人更關心這些事。

一連三日演出完滿結束 廣東話專場反應熱烈
《半生瓜》在台灣公演,一連3日共4場的演出順利完成,在唯一一場廣東話專場,不論票房及觀眾反應,都比國語場次更好,令他意料不及。劇場可容納約120人,雖然近日疫情來襲,不少人退票,但廣東話場次仍成功賣出約7成票。他認為今次是一個好的嘗試,亦從中學懂將來要克服的一個問題:如何將劇本譯為國語時,同時保留廣東話的趣味性。他舉例,劇中一些幽默的地方,廣東話場的觀眾很有代入感會發笑,但國語場則反應不大;相反在感人情節,國語發揮較好,廣東話場反應不大,他估計或與廣東話語氣較倔強有關。這些經驗令他學會下次創作時如何再調節,活用兩種語言的特色。
堅持設廣東話專場 盼為廣東話戲劇保留血脈
劉紹基自幼接受廣東話為母語教學,來台後在創作過程上也遇到不少困難,包括兩地語言差異,他要考量如何將用詞「在地化」。「有些字好難轉做書面語,例如『上岸』這些香港人日常生活用語,對台灣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翻譯後便成為『衝過了終點』。」他覺得這極具挑戰性,在轉換用詞的過程中,反而令他再深一層去審視劇中角色的想法。
雖然台灣比較少純廣東話演出,但劉紹基仍堅持設廣東話專場,原因是「這是香港獨有的語言、香港劇場獨有的特色」。
劉紹基說:一直都在尋求身分認同,可能以前在英治時期我們便用廣東話做戲劇,到1997後為何我們又不做普通話戲劇,依然做廣東話的戲,這個就是我們的文化特色,尋求身分認同的一個方法。去到台灣看到香港的創作環境愈來愈差,可能很多自由都會被打壓時,可見的將來或者有一日是香港連廣東話的戲劇也不能做,我就想保留這個特色在台灣嘗試做一些事,看有否機會幫廣東話戲劇保留血脈。
以港人為核心組劇團「隔離島」 日後想招攬台灣人
劉紹基自小學已參與劇社活動,在香港若要繼續發展演藝事業,大多數人也選擇演藝學院。但相對地台灣藝術相關學府較多、藝術資助也較多,因此他於香港理工大學畢業後,2018年毅然到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就讀劇本創作的碩士課程。完成課程後,與同為港人的黃曉暉創立了「隔離島」劇團,成員以在台港人為核心。
當初劇團以港人為核心,是因為想保留香港藝術特色,加上陸續有香港藝術人來台,大家人生路不熟,他想給予其依靠,讓大家可以繼續創作。不過談到將來發展,他坦言他日在台灣立案註冊劇團,也必須要有台灣人,所以之後都會想招攬台灣人加入,這才是「健康且非故步自封的發展方向」。今次演出中,燈光設計、舞台設計等也是台灣人,他說兩地劇場文化也有少許不同,例如香港很多演出場地也有場館的人幫忙,但台灣則要自己再找人力,今次是很好的文化交流。
同面對居台問題只能見步行步 不為政治局勢放棄創作
做舞台劇藝術創作,劇本少不免會圍繞社會議題。但眼見香港的創作空間所餘無幾,劉紹基說他們早已預視會有這一天,「政治審查及扼殺創作自由在不同國家歷史也發生過,只是香港以前很自由,沒有想過幾年間急劇變化。」
劉紹基說:那時候沒有想到那麼長遠,打算畢業後如果台灣有工作機遇便在台灣工作,可能香港也有,兩個地方又不遠,坐一程飛機可能也只是一小時,機票也只是一千多元。那時也很理想地覺得可以台灣香港兩邊走、去工作。但現在也看到香港不論政治生態或者疫情也不太健康時,所以暫時也想先留在台灣,將來有否機會回香港我也未敢想。
已從北藝大學畢業,未有定居身分,劉紹基與其他在台港人一樣感到迷惘,面對如何繼續留台的問題。目前作為自由藝術工作者的他,來年也要續簽證,未知會否成功,唯有見步行步,再看會否申請例如就業金卡等,但他強調會堅持創作:都會害怕,也有擔心,但如果我在相對自由的地方也不做時,還有甚麼人會做?
《半生瓜》一劇以社會議題為主,此外,其實劉紹基「一直也有相關社會運動的創作,但暫時未有渠道公開 」,例如《Tears Guest》,一個關於「理大圍城」眾生相故事,他希望將來有機會也能呈現給觀眾,並角逐台灣人權藝術節。
記者:淳音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