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一場股災,令帳面24萬億人民幣的股值蒸發。政府圖藉股市帶動經濟發展的政策亦受到質疑,有經濟分析師指,從未見過此做法可以成功。(劉雲報道)
中國股市急瀉令24萬億人民幣蒸發後,中國政府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暴力救市",又派遣公安介入調查"惡意沽空",下瀉趨勢遂告回穩。但是,導致下瀉原因仍然未明。
曾在多間上市公司任職高層的蔡東豪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是次中國股票市場明顯泡沫爆破,能夠促致泡沫出現,他相信,中國政府是重要因素。
蔡東豪:很多人都說,其實是政府想它升。這當然是其中一個或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但是,即使政府想它升,也要有人肯配合才可。
海外成熟的股票市場,往往跟當地經濟發展同步,即使步伐有差異,也不會相差太遠。但是,蔡東豪發現,中國的經濟跟股票市場發展,卻是背道而馳,中國股票市場自90年發展起至去年中,才告活躍。是次泡沫爆破,蔡東豪相信,中國欲加入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指數(MSCI)機會很難,國際投資者更清楚了解中國股票市場是否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蔡東豪:今次事件後,怎叫國際投資信你(中國股票市場)?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指數(MSCI)怎會把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不會的。今次,我不知是否可以淪為國際笑柄。
同樣覺得中國股票市場不成熟的北京大學前經濟學院教授夏業良覺得,促成是次股災背後有很多因素湊合,他覺得中央批准'兩融',又讓政府機構如社保基金參與其中,再加上官方媒體唱好,遂引來有暴漲的出現。不過,他覺得,最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正恢復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
夏業良:我說中國正在走一條逆市場化的道路,是一種計劃回歸的思維,想恢復過去計劃經濟的時代。整個的意識形態是全面向左,向文革歸攏,向毛時代歸攏。
他說,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裏,中央政府有一段時間鼓勵民營經濟,因而發展蓬勃。可是,自胡錦濤接任後,中國經濟再以國企為首。
夏業良:2003年以後中國的方向發生了變化,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國進民退,國有企業來取代民營企業在經濟中的重大作用,民營企業受到重創,所以,民營經濟這塊不活躍了,甚至很多都向海外轉移,這樣就造成中國的經濟,如果靠國有,大家都知道計劃經濟時代,國有經濟根本就沒有作出像樣的東西,現在還是恢復到國有企業來控制壟斷所有中國的資源及產業,所以,中國的經濟肯定會處於一個消調的狀態。
熟悉中國市場的經濟分析師陸先生未敢肯定,中國是否正走回頭路重拾'計劃經濟',但是,他認為有關方向是一種反市場的行為。是次中國股票市場的表現,他覺得背後有多個因素促成,首當其衝是中國經濟放緩。他指,中國A股市場出現暴漲跟中國政府作出多項金融及財政政策配合不無關係,在短短的時間內便出現4次減息及降低存款儲備金,冀望釋出的資金可支持實體經濟。政治因素也是導致'牛市'的原因之一。
陸先生:政治性原因包括,過去約1年間,中國的外匯儲備在不斷減少,意即包括很多國外的投資者移離中國,又或中國本土的人想辦法把自己的錢移離中國,所以,通過一個'牛市'可以令到中國的資產市場相對性吸引,令他們願意把錢留在中國而減慢資產外流的速度。
他指,根據海外經驗所得,無一個國家曾出現藉地方股票市場帶動經濟。
陸先生:並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試過通過刺激地方股票市場來帶動經濟。很多地方如美國的QE或其他地方,他們需要刺激經濟,是通過一個資產市場,單從股票市場的指數來帶動經濟,其實世界上並無發生過。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今年3月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資本市場方面明顯較多著墨,2012及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債券市場的表述為積極發展債券市場,到2014年變成規範發展債券市場,今年卻改為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上周,李克強更三度提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未有提及扶持為人垢病的國企或央企。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過去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中國國企利潤自2011年便一直下降。陸先生解釋,2008至2009年,當時國企及央企向銀行大量借貸,刺激經濟,結果造成產能過剩,現時,國企及央企競爭力不斷下降,所以,股民在購買國企及央企股票的過程中,除分散中國整個金融市場,亦協助它們面對過度借貸的問題。
事實上,2007年5月,中國的A股市場亦曾出現暴跌。但是,跌幅未如是次般崩潰,把上證綜合指數累計的升幅抹去約3分1,近4萬億美元,拆合約24億人民幣被蒸發了。陸先生認為,中國股票市場裏有熟悉經濟的人,亦曾經有人公開說明國家支持'牛市'的做法是危險的,即使中證監主席肖鋼也曾警告'孖展'的風險,最後亦作出控制,但是,他說,國家啟動了牛市,很困難從中按停。
他相信,中國政府已下很大的決心要穩定股市,不會減少彈藥救市,不過,金融界卻會留意是否有外資撤離或匯率會否開始貶值;此外,中國的地方債項問題亦是關注點。
陸先生:中國地方政府的債項問題。這數天我們留意到有2萬億的換債方案,剛已變成3萬億,人民銀行在這方面亦不斷注資,讓地方政府債項變成地方國債使其短期內不會暴煲。
中國政府剛公布今年第二季度的GDP跟上一季一樣,同樣保持7%。但是,摩根大通上周五的報告卻顯示,4月至6月期間,投資者從中國撤出共1,420億美元資金,約為8,818億人民幣。過去5個季度,中國的資本外流共5200億美元,約為32,294億人民幣。摩根大通的分析師聲稱,資本外流的規模已把中國自2011年吸收的外來資本全部抹掉。
經濟分析師陸先生認為,中國政府必須要在生產力進一步提升,使中國出現的中產收入陷阱問題變成更高收入的社群,然而,領導人要有大量的決心正視迎對困難。此外,政府必須要真正落實'改革'。
陸先生:改革這個詞,我們已聽了很多年,在這那麼多年了,其實在很多改革裏,除了金融外,並未看到有好大的進步,如國企改革,習近平曾提到國企改革最重要是,令國企的控制力繼續把持在黨的手上。這些明顯不是經濟學上可以長期發展的經濟方式,就因為這原因希望可以在這經濟減慢的時候,可以通過如股票市場可以刺激經濟。
他呼籲小股民,不要盲目根據政策口號進行投資,必須要留意多少政策已推行,以保障自身的權益。至於仍未開通的深港通,各被訪者都認為,中國政府必定會繼續推行,陸先生認為,投資者在是次股災應該明白更多。
陸先生:我相信對有經驗的投資者而言,經過這事,他們應該明白到在中國內地的投資,除了經濟本身會出現不明朗因素外,政策上的安排都會令到股價帶來風險。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上周六接受外媒訪問時承認,中國股票市場監管上出現錯配,雖然,他並未有闡釋"錯配"意思,但是,他說,中國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可是,對於政府"暴力救市"的做法,他仍堅持做法合理。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