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以後你還好嗎?(六)】香港藝術家「加多雙筷」走入台灣家庭了解政治
去年年中流亡來台的香港藝術家vawongsir,在台灣辦首個個人藝術展,記載了離港後心態的轉化。vawongsir因一直未正式與學生道別而耿耿於懷,在學生即將畢業前,他選擇回覆學生3年前寫給他的信,並在展覽展出,鼓勵彼此是時候放下,並進入下一個里程碑。他將發起「以畫換家常菜」計劃,希望走進台灣家庭交流港台文化,融入台灣。感受「住家飯」的味道之餘,也了解更多台灣人的政治取態,希望日後更能畫台灣政治漫畫。
vawongsir說:「這一切都已不復存在,我只好離鄉出走,從香港走到台灣,從彌敦道走到忠孝東路。」
「從彌敦道走到忠孝東路」 離港後心態的轉化
2022年5月被迫流亡台灣,現正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前香港中學視藝及通識科教師vawongsir,周二(31日)起在台北「飛地」書店舉行「從彌敦道走到忠孝東路」首個台灣個人藝術展覽,展期至3月5日。開幕當天,財團法人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秘書長杜嘉芬也有出席支持。
vawongsir接受本台訪問時介紹,是次展覽記錄了他來台半年後的心態轉化及經歷。初來台時vawongsir帶著失望及憤怒,在台灣與港人茜利妹及fly的藝術聯展中展出的多幅畫作,都是他將對香港最憤怒的事情表達出來,但來台半年後心態已出現轉化。
vawongsir說:那種憤怒的情緒減退了,甚至宏觀地看清楚香港發生甚麼事,亦慢慢融入台灣這個地方,或者離開了香港開始對香港的離別情感愈來愈深。這個展覽有一個轉化,就是社會運動都沉寂了一段時間,離開香港的心情及如何擁抱新的環境的一些系列作品。
香港「老地方」已被粉飾 「過來人」會聯想到相應畫面
今次展覽成為vawongsir從不能再做老師,到流亡來台的一個短小總結,並再重新出發。
展覽分5個部分,其中《我在老地方等你》,展示了他離港後以漫畫形式所描繪的香港昔日之地,帶出超越地緣的思念及不捨,因為這些「老地方」已被不同因素粉飾,包括元朗西鐵站、中文大學、香港大學、政府總部對出樓梯、維多利亞公園等。畫中這些地方都非常「乾淨」、空盪盪的,vawongsir說「明白這些地方過去的人,他們自己會填充回應該出現的畫面」,例如看到空無一人的維多利亞公園,明白的香港人會記得每年「六四」都會聚集很多人點起燭光。對於台灣人來說,他在校內做一個小實驗,發現台灣人看到這些空盪的地方,反而會激起他們興趣,更想知道是否發生過甚麼事情,藉此也繼續向台灣人訴說「香港故事」。
《越境犯罪》則是與觀眾互動的作品,以漫畫形式畫出空蕩的夏慤道。vawongsir說香港現在已經很少再有遊行集會示威,「夏慤道都被抹乾淨」,希望向台灣人訴說現在的香港,若理解香港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可以用筆將自己加入「夏慤道的遊行隊伍中,把夏慤道填滿,替香港人繼續行下去」。
未正式與學生道別耿耿於懷 以信鼓勵學生及自己「放下」
「你的一切都支持著我們,你的離開會成為我們努力的動力,希望你日後依然安好。」
這句話來自vawongsir不被學校續約後,學生寫給他的信,並在《未回覆的信》系列展出。讀起學生的信都使他崩潰落淚,也成為他支撐下去的動力之一。3年以來,vawongsir一直沒有回信,但他的學生即將畢業,vawongsir希望對他們說「是時候進入下一個里程碑」,於是他終於選擇回信,並向學生說「不捨得是必然的,但你我總要繼續向前行」。
vawongsir說:從這個小小的回信,讓他們或我自己也好,應該將這些事情慢慢放下或轉化。3年了,現在的我應該不要再沉溺在那時候的負面情緒中。圍爐取暖是可以得到身心靈的的慰藉,what's next? 我覺得沒有進步。
他的回信在今次展覽展出,學生未必有機會來台「閱信」。被問到會否打算把這封信給學生看?vawongsir沉默片刻,緩緩地說「我想找一個正式的日子給他們,例如當作畢業禮物送給他們」。3年來他都沒有正式與學生道別令他耿耿於懷,好像「自己的子女畢業,自己卻不在場」,他在信中對學生說「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如果你們last day表演時,可否於腦海閃一下我的樣子,讓作為第一次當班主任的我,也可以參與你們中學生涯最重要的日子」。
那麼會否擔心自己與香港漸行漸遠?vawongsir說,自己的心永遠離不開香港,想繼續以畫畫的方式,講一些香港人不能講的事。
加多雙筷走入台灣人家中作客 以畫換餐
「我很想家,我很想你可以讓我去你的家,吃一頓我久違了的家常便飯」vawongsir說。
在台灣展開新的一頁,vawongsir除了在台唸書,他正進行一個藝術企劃《加多雙筷》,走進台灣人的家作客並為該家庭送上一幅他親自畫的全家幅。有家庭更感謝vawongsir,笑言這幅畫是他們第一幅全家幅。
不少人會形容異鄉人「人離鄉賤」,不過vawongsir在台灣則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甚至有時會有「家」的感覺。當初構思這個企劃,原因是來台後自己經常一個人吃外賣,特別是聖誕及新年時,以前都會與朋友、家人聚會,現在一人在異鄉特別想念他們及「住家飯」。而且vawongsir說,在台灣也認識不少港人朋友,雖然可互相圍爐,但自覺是時候要走出舒適圈,向不認識他的人重新介紹自己。
走進台灣家庭直接溝通 找靈感畫台灣政治畫
來到台灣,除了香港政治題材,他也想嘗試畫台灣政治,但在去年「九合一」選舉想動筆時,卻發現自己根本不了解台灣政治及台灣人的想法。於是,他覺得「要融入台灣社會的最好方法,就是走進台灣家庭跟他們直接溝通」。
短短3個星期,他已經走進9個台灣家庭「蹭飯」,亦即廣東話所指的「黐餐」;去過彰化、宜蘭等地,更在台灣人家中過年。
每年年三十,vawongsir即使與家人吵架都會回家吃飯,今年是他第一年在海外過年。曾在香港工作5年多的Jan邀請vawongsir去她家吃飯,讓他非常感觸並想哭,但憶起自小爸爸訓誡新年不能哭,淚水唯有在眼眶裡打轉,抱抱身邊Jan的媽媽,也遠遠向家人送上説福。
一碗黯然銷魂飯一碗湯 便是家的味道
而令他最難以忘懷的「住家飯」,便是台灣人Michael特意為vawongsir送上的一碗有用到香港玫瑰露的「黯然銷魂飯」,令他當時不禁想像香港藝人薛家燕在《食神》般大叫「叉燒呀!好好味既叉燒呀。」再喝一口蒜頭蛤蠣雞湯,「很久也沒有喝過湯呢!媽!我好想你」。
他也有聽說過要知道台灣家庭是否歡迎你,可看他用多少酒精濃度的酒招待你。vawongsir去一家庭作客時,便品嘗了50多濃度酒精的金門高粱酒,而一份客家傳統甜點「牛汶水」,亦令他想起香港沒有餡的湯丸。
台灣人政治光譜闊 人情味有時比政治更重要
vawongsir一直渴望與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士溝通及辯論,多次飯聚令他了解更多台灣本地文化,亦發現台灣人的政治光譜上也很闊,並不是非藍即綠。
vawongsir說:就算他們支持民進黨,可能都會有國民黨的立場;就算挺國民黨,可能都有反共情緒,所以好難理解整個台灣政治氣候是如何。但每次的溝通過程,都讓我覺得明白台灣多了一點。
那麼若無黨派的人走出來,會不會把綠營或藍營的票𠝹走?vawongsir在與台灣人細想下,覺得這或是兩黨未來都要面對的現實。
在與Jan挺藍營國民黨的爸媽聊天時,Jan父親則坦言,台灣人很少公開談論政治議題,只會與自己家人聊聊。Jan的父親是公務員,是既得利益者,自然政治立場鮮明。惟他們受基督教信仰影響,相信神愛世人,無論甚麼立場,也應得到神的保護。Jan的母親更指,上帝關了vawongsir的門,也開了一扇窗,台灣可能就是窗的另一端。
另外他也發現台灣甚至有時人情味比政治更重要,例如他提到去彰化及宜蘭吃飯時,發現那裡的鄰里關係很好,導致政治立場相近,只要候選人與街坊相熟了就可以,有時可能會無視了候選人的政治理念等。
擔心中共攻台? 台孩:我定會力挺到底!
在吃飯同時,vawongsir也不忘分享自己在港的經歷,最深刻的是他曾問一家的小孩會否怕中共攻台,豈料兒子爽快、勇敢地答:「不!我定會力挺到底!」頓時令vawongsir想起2019年香港年輕人那種無畏無懼,可能為台灣新一代提供一個參考示範。但當然,對於孩子這樣說,作為父母卻顯得有一份擔憂。這也是典型家庭的矛盾,既是不希望自由受到威脅,但也怕下一代受傷。
vawongsir說,從幾次到台灣人家中作客,縱觀來看台灣人並不怕「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因為他們深信手上的選票能改變將來。
vawongsir期望營運「加多雙筷」企劃1年,希望可以到訪原住民、外省人、眷村、離島或同性戀的家庭吃飯,甚至有幸的話可以到蔡英文家中作客,玩貓之餘,吃甚麼也不是重點,而是希望可以向她表達其實很多香港人都希望紮根台灣生活,並講述香港人現在遇到甚麼難題、需要甚麼支援等。
2020年《港區國安法》生效後,vawongsir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被教育局裁定教師專業失德後失去教席,及後被中國大陸媒體抨擊作品煽動仇恨情緒,他於2022年被迫流亡台灣。
記者:淳音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