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的鍾旺,住在貴州二郎村,自五歲開始,父母便留下她、弟弟及年老患病的爺爺在家鄉,去到廣東東莞打工賺錢,年紀小小的鍾旺,自小就負起照顧一家的責任。她對記者表示,她平日會做家務,照顧弟弟及爺爺吃飯,還會幫弟弟洗澡。爸爸媽媽出外打工四年來,每年只能有兩三天回鄉探望她與弟弟,她時刻最盼望的,就是爸爸媽媽每月一次的來電,有時爸媽工作太忙,沒時間打電話給她,會特別想念他們。
她說: "他好久沒有打電話來的時候,我就會哭,如果很久沒來電話,我們就打電話給他。"
好似鍾旺一樣自小便與父母分離的 "留守兒童",在大陸越來越多,特別在中西部農村,因為越來越多父母到大城市打工,只剩下兒童及老人在家。
在四川昆明幫助農民工爭取權益的社工徐飛表示,"留守兒童"問題,主要集中在年輕父母。
他說: "這種情況集中在年青的父母,可能是30歲左右的父母,孩子留在老家。有一部分他們有好幾個孩子,把大的孩子留在老家,小的留在身邊,大的在老家可以上學讀書,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只要資助孩子生活費就可以了,小的留在身邊,邊工作邊照顧。"
徐飛表示,他接觸很多青年的父母,他們沒有經濟基礎,又擔心孩子成為出外打工的負擔,於是被迫把子女留在家鄉。
他說: “對稍為年青的父母來說,帶著孩子在身邊,到外面工作不很方便,因為如果出去帶孩子,一個人照顧孩子的話,這肯定只有一個勞動力,他們出城市最大的目的就是工作,如果帶孩子在身邊,這對他們有影響。而且,孩子在城市也佔了一個生活成本。在老家倒是還有親人,爺爺奶奶去照顧他們,比較放心。另一方面這些父母本身在外面,他也不知道在一個地方留待多久,明天可能有另外一個轉變,轉到另外一個地方,所以帶著孩子對他們很不方便。"
父母不在身邊,對這些兒童的成長和教育有很大影響。大陸官方公布的數字,5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已進一步增加至超過二千人,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更達到4千多萬人。四川是其中一個最多留守兒童的省份,已成為直轄市的重慶,就有130多萬。這些孩子缺乏家庭溫暖,感到寂寞。中國婦聯早前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在中國數千萬留守兒童當中,有3成以上出現心理問題,超過4成孩子感到孤單。去年7月,陝西一間小學5名留守兒童更相約喝毒藥自殺,引起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極大關注。
當局由去年開始在四川、安徵、湖南等地的重點農村,推行 "代家長制度" 及"親情熱線"等的措施,由學校老師擔當父母親的角色,關心孩子的成長,又設立留守兒童中心,幫助孩子定期打電話給在外工作的父母,讓他們感受多點家庭溫暖。
北京工友之家負責孫桓認為,這些措施仍不足以解決問題,當局應加快改革不平等的戶籍制度,因為受戶籍制度所限,父母帶同子女出外打工,不能享有住屋及醫療等福利,讀書也須付如 "借讀費"、"贊讀費"等的額外費用,收入微薄的農民工父母根本無法負擔得來。
他說: "中國的戶籍制度,父母在外面打工賺錢很難,他帶孩子出來,沒有經濟基礎,把孩子留在家鄉。當然應該改革,取消戶籍制度,最大的影響是孩子缺乏親情、家庭教育,因為他們不能跟自己父母在一起,孩子的教育最重要就是父母的教育。"
他又說,免費教育是基本人權,即使流動兒童也不應被剝奪免費接受基本教育的權利。
他說: "我覺得政府應該承擔責任,把這些打工子女都納入公立的,由政府教育局來承擔,比如說,在北京很多打工子女學校是民辦的,這是不應該,應該外地的孩子也可以像城市裡的孩子一樣,進入公立學校學習。"
社工徐飛亦認為,不改革戶籍制度,外來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仍是漂泊流離,子女跟隨父母四處漂泊,仍不利於他們的學習及成長。
他說: "如果孩子跟父母一起,在外面打工,他的工作環境不斷的轉變,孩子可能在這個學校讀書,還未讀到一個學期,可能又要跟著父母去另外一個地方,這樣其實對孩子學習是有很多的影響的,不斷的換學習環境,這對孩子成長肯定有一個影響。我覺得政府不管對 “留守兒童”或者 “流動兒童”,應該運用政策和資源把這問題解決。"
在很多孩子能幸福地有父母在身邊陪伴成長的時候,大陸千千萬萬的留守兒童,各有不同的命運,有些幾歲大就背著比他們年紀更小的弟妹,擔起母親的責任、有些在街角流連等待捐助、有些在家裡終日盼望只是爸爸媽媽的一個電話、幾句問候。徐飛表示,很多打工父母的心願,始終是民工的待遇得到改善,讓他們賺錢同時,有更多時間回鄉探望子女,以解孩子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