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美就中國空氣污染指數之爭

中國環保部官員在世界環境日不點名批評美國駐華使領館,在中國發布空氣污染數據不當,干涉中國內政。不過民間對美方行為發起聲援,反而對中國政府打壓民間環保維權、掩蓋污染問題、發布虛假數據發出強烈抗議。(畢子默報道)

0:00 / 0:00
2012年3月17日傍晚的北京。圖為被煙塵籠罩着的中央電視台新樓。(法新社圖片)
2012年3月17日傍晚的北京。圖為被煙塵籠罩着的中央電視台新樓。(法新社圖片)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主題是"綠色經濟:你參與了嗎?"。

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當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11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監測結果表明,中國去年的環境品質總體保持平穩,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其中,全國89%的城市去年空氣質量達標,噪音污染和輻射環境品質分別為較好和良好,生態建設進展較好,但水質污染問題突出,農村環境問題也日益顯現。吳曉青表示,國家財政部、環保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現正著手研究起草環境保護稅法的草案,期望透過開徵環保稅使企業為排污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害承擔相應成本,從而達到調控企業環境行為。

而在答記者問環節中,有中新社記者就外國駐華使館發布中國空氣污染監測數據做法徵詢吳曉青的意見,吳曉青對此提出強烈抗議。他說,這種做法違反國際通行的法規,也不符合中國的要求。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外交人員有義務尊重接受國法律法規,不能干涉接受國內政。發布空氣質量系政府權力,只有中國政府有權監測空氣污染指數。他要求這些駐華使領館"尊重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停止發布不具有代表性的空氣質量信息。"

目前,美國使領館在北京、上海等地,按照美國採用的PM2.5標準每日監測當地城市的空氣質量數據並在網上發表。

對於美方的做法招惹中國政府不滿,有大陸網民就"路見不平"。結石寶寶的蔣亞林說,中方的提法完全是無理取鬧,她贊成外國使館公佈數據的做法。她說,北京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不少人、包括只有十多歲的小孩都因此罹患癌症,當局卻沒有採取切實措施改善環境,反而試圖掩蓋實情,最後結果還是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受損。

蔣亞林:"外國使館的公佈違背哪個國際法了?那人家國家也歡迎你去公佈呀,你在其它國家不也有大使館嘛?你去公佈嘛,看人家怎麼說。這個說法,我覺得這個人真的完全不懂法。北京現在的致癌的發生率很高,十多歲的小孩都有,人家十多歲的小孩怎麼可能會有這個病呀?這不都是空氣污染惹得禍呀?你有了問題不怕,關鍵是要去解決辦法,不是去摀、去藏、去蓋。我覺得我很歡迎外國使館這樣子去公佈,說得最難聽一點就是,最起碼你讓我死也要死個明白,不要做個糊塗鬼吧?所有的東西本來就不好的,你再怎麼掩蓋它還是不好,受傷害的還是人民群眾自己的身體。"

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外交抗議,目前已成為了不少大陸網民惡搞的對象,一種所謂"違法體"正在網上大肆流行。網民紛紛發揮創意,有網民在微博上故作緊張地說,自己不小心說了句話抱怨空氣混濁,行為已屬泄露國家機密;也有人惡搞說自己放屁污染了祖國的空氣,懇求政府給機會他將功贖罪,將他發配到美國去污染他們的空氣;更多的人則揶揄中國政府,呼籲中國駐美使館以中國標準監測美國空氣質量並進行公佈。

事實上,美國政府也對網友的這項提議公開表示歡迎。美國務院發言人說,他們的行為沒有干涉中國內政,也不存在違反"維也納公約",他們會堅持繼續在大陸發布有關監測結果,甚至有意在其它地方領館推廣這種做法,美方也完全不反對中國駐美使館發布美國當地城市的空氣品質報告。美駐華使館發言人解釋,他們發布空氣污染數據意在向居住在中國的美國公民提供信息以確保他們能夠在基於安全的情況下做出日常決定。

對此,中國外交部在次日作出回應,說中國沒有興趣公佈美方空氣品質的數據,也認為這樣做不專業。

中美雙方就大陸空氣質量問題爭執不已,到底誰的數據更具公信力?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大陸各地不斷有市民決定不參考兩方面數據,進而加入"我為祖國測空氣"行動,透過自測去切實了解當地的空氣污染水平。

從市民在微博上發布、用PM2.5儀器量度出來的空氣結果可見,有些城市的空氣污染達到危險水平,有些地方甚至顯示達到"有毒害"級別;很多人說自身監測到的數據遠高於官方公佈水平;也有人提出,根據美國的標準,其實大家日常都在吸入不健康的空氣。

美國目前採用PM2.5標準測量空氣品質。PM2.5是指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其特性是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且容易被人體吸入並聚積在肺部。除了美國外,歐盟、日本乃至印度均已採用該控制標準。

不過,中國目前仍以PM10監測空氣污染水平。對此,很多民眾提出質疑,認為中國採用低標準去探測空氣,目的是當局要掩蓋污染實情,這樣做無疑是以犧牲民眾健康去換取政績。

除了市民以外,在中國的許多環保團體近年也採取各種措施向政府施壓,期望當局能夠採取措施提高環保標準。綠色和平組織在北京的傳媒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它們一直關注中國城市空氣質量問題,它們的工作包括進行各種調查去對比一些環保標準的優劣,希望能夠推進政府改善相關工作。

綠色和平:"目前來說城市的空氣質量問題,這個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工作,我們也一直在關注。我們是一直在推進它相關的一些,因為之前有一些標準就不是特別的,比如說早幾年一直在公佈PM10這樣的東西,我們是說有一些排放物、污染物是需要納入新的標準、制定,我們會有一些調查會去講哪一些好、哪一些不好。"

近年,中國民間的環保意識正逐漸增強。好像2007年發生的廈門PX散步、去年發生的大連市民反對PX遊行和廣東海門抗議火電站大型示威等眾多大型群體運動,都牽涉到環保問題。民眾的環保熱情漸漸對政府施政造成壓力,對促進環境帶來有利影響。比如最近民眾對空氣指標的強大質疑,就促使中國部分城市開始試行改以PM2.5作為監測標準。在珠三角地區,當局在九個城市分別增設了PM2.5的測試點,不過市民普遍認為通過新標準檢測出來的空氣質量仍然遠遠優於他們的自身感受,很多人質疑官方數據造假。有廣州市民陳先生對記者投訴當地的空氣質量惡劣,對於官方數據說空氣質量屬於良好級別,他將信將疑。

陳先生:"環境空氣我就覺得很不好了,亞運之後都差了。我現在就(對政府的數據)半信半疑了。不要說是這些事,整個社會的其它事情,宣布好的,都不一定是那麼準確的。政府不準確、報紙也不一定準確,幫政府說話的人都不一定準確。"

從市民自測空氣到政府採用新標準的數據受到質疑,事件都顯示民間對政府的不信任。要提振政府公信力,則政府工作必須受到民間監督。事實上,中國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世界環境日出席在首都北京召開的"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暨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高層論壇"時也提到,搞好環保關鍵要善用民間力量。他說,政府"要把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環保成效的尺規、改進工作的指南。"官民合作能有效推動環境保護,不過目前在中國,這種情況似乎未見發生,民間和官方更多時候是處於對立狀態。福建"屏南綠色之家"負責人張長建因長期從事環保維權,過往不斷受到官方打壓。他對記者感嘆,中國的污染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這是因為官員本身就參與其中。他說,下級政府官商勾結、上層環保部門不作為,同時民間力量受到壓制,如此一來,政府立再多法例去保護環境也是徒然。

張長建:"這番話只是做秀的話,中國的環保根本上是沒有公眾、沒有群眾講話的餘地。你如果真的要做好環保,必須要靠民間的力量來做,民間的力量的話,它可以24小時在無償地監控環境問題,但是如果你真正提出環境的問題,你都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的。中國的法律只有對付老百姓。如果環保能真正作為的話,讓民間的環保力量來配合的話,它污染它敢那麼囂張麼?污染企業就是有環保部門給它撐腰,都是官商勾結、官商製造的。"

根據"世界環境日高層論壇"上公佈的數據,去年中國的環境污染損失超過兩萬億,佔GDP比重逾6%。環保部長周生賢承認,一些地方幹部在發展策略上仍以提高GDP掛帥。他呼籲今後繼續積極推進環保產業全面昇級,通過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不過,會前周生賢也撰文強調"中國不能用停止發展來解決環境問題"。

世界銀行五年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環境污染導致中國每年有76萬人非正常死亡。而中國官方今年也首次承認,全國有3億農民飲水不安全,城市地下水則有逾半數污染嚴重。聯合國提出,享有安全衛生的飲用水和公共衛生環境是一項基本人權;而號稱人權事業取得"舉世矚目巨大進步"的中國,在GDP持續增長的背後,喝一口乾淨的水、吸一口新鮮空氣、吃一口放心菜,卻成為舉國人民的奢望。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經濟的代價這種發展模式畢竟不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環境一旦受到污染,很可能會不可逆轉。希望中國政府盡快意識到這一點,回頭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