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英文簡稱WTO),從此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過去十一年來,中國的GDP總值翻了四番,進出口額增長了將近五倍,中國真正做到"超英趕美",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不過,中國為經濟發展同樣付出了昂貴代價。美籍華人經濟時政評論家梅鳳傑認為,WTO為中國打開了世界的巨大市場,中國從中獲利豐厚,從而鞏固了一黨專政的合法性,同時也將國內貧富懸殊和環境污染問題推向極端。他認為當下之急是放棄以效率為先的政策,長遠建立民主制度,只有解決公平問題,長遠經濟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梅鳳傑:"WTO實際上對中國帶來了很大好處,打開了世界的市場,把產品推銷到全球,就業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工廠。但是讓中共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只要我們經濟搞得好,我們執政就有合理性了。另外方面,由於中國體制的問題,在環境污染和人民的福利上面,包括工資、工會都沒有得到一個保障,貧富分化嚴重,人權得到蔑視。真正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我們在實施WTO的同時,它要有一個民主的制度,它就要放棄十三屆六中全會所制定的效率優先政策,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公平問題不解決的話,整個經濟社會的效率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隨著經濟騰飛,中國在國際間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顯要。而在民間,百姓的意識形態發生了重大轉變。儘管當局仍然不放鬆向民眾灌輸馬克思列寧主義等思想教育,但隨著國門的打開、資訊的湧入,大眾對這些意識形態的迷信已經變得越來越淡薄。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認為,世貿十一年,對外,中國利用手中的財力,試圖將自己的一套意識形態推往海外;對內則使用強權壓制民眾接受民主觀念。但陳奎德指出,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加上中國的一套意識形態有違普世價值,他不認為未來它能夠獲得世界廣泛認同。
陳奎德:"社會民眾的基本的思想狀態和基本的價值狀態,這些方面實際上已經發生了非常非常巨大的改變,只不過中共不願意有這種改變,所以用了強大的政權力量來壓。雖然用了那麼大的權力,實際上中國的人有了非常多的感知,所以這是不可遏制的趨勢。她要進行所謂的軟實力在向全世界輸送,特別是通過影響外資、外商,用自己的一套蔑視人權的、蔑視國際基本規則的,這個用處是極其微小的,而且從長遠來看是完全地失敗。我不認為她這個東西是有前景的,而且過去那一套在現在的經濟狀況下已經不可能了。如果不變革就要崩潰。"
經濟發展對中國人帶來的還不止思想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對國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帶來了影響。但大陸的社會問題學者田奇莊警告,社會巨變背後,中國"官本位"的社會價值觀始終沒有改變,官員凌駕於法律之上令國家秩序混亂、個人利益不受保護,從而使得近年的群體事件越來越頻繁爆發。雖然隨著互聯網普及,近年一些社會問題透過網絡途徑得到關注甚至解決,但田奇莊認為,大眾不應該完全將希望寄託在互聯網上,民眾更應將從網絡上吸收到的先進知識帶到實際生活中,從每個公民身上一步步推動社會進步。
田奇莊:"這個官本位的本質沒有改變,誰官大誰說了算。這個法律啊、規則啊、制度啊,都可以置之度外,使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處於無序狀態,未來維穩付出了極高的代價。這種局面我覺得是很難維持下去的,因為現在的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這麼多,必然會激化更多的人、更深層次的矛盾。網絡的力量是啟蒙這方面確實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但是中國的很多問題不能靠虛擬的世界來解決。把你網絡上得到的知識、民主意識、規則意識、公民意識、公共精神在實踐中應用,更多的人這麼做了,社會進步的希望才大。"
入世十一年,在中國產品推向全球的同時,外來文化進入中國也對傳統文化帶來了極大衝擊。文化研究評論人梁京認為,中國人的舊有價值觀、倫理道德、社會規則現在幾乎已經被徹底顛覆,而同時新的法制、規章制度又沒有建立起來。這種情況一方面有外在因素影響,但和中國體制也有莫大關係。梁京指出,文化歸根到底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關係到國家興亡,情況假如持續下去難教人樂觀,而中國人對此的自覺性不足,他對此甚為擔憂,他認為文化危機的解決之道還落在年輕人身上。
梁京:"最大的問題,我們以前中國的傳統來說,士大夫基本上是在農村,有一種自治的傳統,對社會的道德有一種支持的作用。現在我們中國,稍微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都入了城,越來越 dependent on government(依賴於政府)。好像中國的大學,有大學以來,學校的精神、思想的獨立性、人格的獨立性最差是現在,比毛澤東時代還要差,現在完全是一種功利。以前我們中國有一種內在的邏輯,那一套實際上在中國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又和全世界金融體系有關,它又沒有現代的法制,所以這個事又更加複雜了。可能這個(改革)要和中國內部的改革和全世界的改革都有很大的關係,中國自我改革的動力真是不足,所以可能要看青年了。我們現在中國華人在國外的讀書教育數量之多,這些都是以前沒有的。自己的高等教育系統不能提供這些人才不等於世界上沒有這些人才。"
從中國正式加入世貿至今十一年過去,其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胡溫"執政的十年中渡過,這段時間中國創造出一個舉世震驚的經濟奇蹟,整體國力大幅提升,官方最後將它定性為"黃金十年"。經濟增長同時,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也漸漸變色,期間造成的問題在經濟全盛期被一一掩蓋,但未來隨著全球經濟衰退、貿易壁壘加大及新興國家後來居上,以出口為主的中國經濟模式能否延續奇蹟?抑或經濟放緩會造就一個改革契機?中國未來的WTO之路將面臨更多挑戰。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