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大台」抗争全靠默契 灵活多变显现创意想像力


2019.08.30
feature-hk-understanding

在香港,没有「大台」的「反送中」运动,令人眼前一亮,大家以默契方式互相联系,但这种模式是否真的完美呢?是否能解决以往街头运动的老问题呢?而这种模式,又能否延续下去呢?这种种问题相信不少人都想找到答案。(郑立言 / 吕熙 / 郑日尧 报道)

一心(化名)是「反送中」运动的前线抗争者,在多次示威和冲击行动中,她均站在最前沿。一心指自己对「大台」的不满源于雨伞运动,为何要服从「大台」的指示留守金钟?为何勇武抗争者要被「大台」的纠察队「笃灰」?

一心质疑:为何一个没有经过民意授权的「大台」,可以随意作出任何决定,然后说它代表所有群众呢?

可是没有「大台」的运动,难以避免混乱情况。7月14日的沙田游行,前线示威者在傍晚便一度为是否撤退而争论,又曾经为防线推前移后争拗一番。7月28日没有「大台」的影响便更大,当日大批示威者游行到铜锣湾,结果当警方在西环开始清场时,不少人根本难以赶及支援。欠缺「大台」令示威者往往需要见机行事,但现场情况瞬息万变,手机讯号微弱。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示威者不时感到混乱,惟有「人走我走」。

一心与她身边不少前线抗争者,也质疑现在的示威模式是否理想。她直言身处前线,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资讯发布,经常令现场情况十分混乱。7月21日晚上,当她到达上环,现场已传出大家一起撤退到中环的消息。可是当她走到前线,那里抗争者却说:「我们根本没有承认过这个共识,不明白大家为何要走得这么快。」令她感到十分诧异。

一心大部分时间都是前线的「咪手」,负责接收消息,再以大声公到四周发布资讯,例如现场情况、前线需要甚么物资等。但向示威群众汇报正确资讯,现实中的确有困难。

一心说:我们在前线太少时间、太多资讯,根本看不完,很容易出现判断错误。

放眼整场「反送中」运动,示威群众的目标不再如运动初期般清晰。部分示威者已经不满足于撤回修例,除了五大诉求外,他们追求更根本的政制改革,甚至有人喊出了「光复香港,时代革命」。运动参与者亦不时转移目标,例如曾经有人发起针对无线电视的行动。元朗袭击事件后示威者都关注「乡黑」问题,在讨论区大部分人都关注袭击,却鲜有人谈及当晚警方开枪清场。

一心批评没有「大台」,令参与者难以认清行动目标,有时候未有「对准政权」。纵使运动提出了五点诉求,但随著目标渐多,她不清楚究竟要政府做到哪一步,满足到几多点诉求,才会停止呢?

「反送中」运动虽然以没有「大台」为人称颂,但背后引伸的问题,一旦视若无睹,便牵动整场运动的成败。「大台」是否真的是「社运毒药呢?「大台」的构成,仍然存有很多想像空间:它也许不必控制整场运动,也许是一个统一的资讯发布平台……既然社会都能够包容多元的抗争方式,为何一个新的「大台」不能?

一心说:当日我们反「大台」,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盲目反对勇武抗争者,他们会极速割席。但当现在社会风气已经接纳勇武抗争者,是否意味大台都可以容纳到不同声音?

她相信盲目反「大台」和支持「大台」,都是不可取的。但既然社会的抗争底线已经改变,两者之间会否有思考的空间呢?

她认为前线指挥官是必须的,示威现场的确需要统一的资讯发布渠道,也要有人指挥行动,和后方的示威者联络。但谈及领导整场运动的「大台」,一心虽然认同「大台」能让大家认清甚么是最重要的,可以统一目标,但现在根本没有人能凝聚众多光谱的群众。

她慨叹:「大台」要说服群众,它最少要与前线抗争者站在同一条线上。而现在有这个能力做到「大台」的人,不是在坐牢,便是在流亡。

华人民主书院校长陶君行亦认同,公民社会不再需要一个跨阶层、跨光谱的组织,因为大家之间有分歧是难以避免的,但大家可以各自分工,互相包容。

他说你不需要一个支联会,因为你会越走越保守,当你要寻求「最大公因数」,便无可避免拉倒一些较前卫的声音。

然而一旦运动步入冷静期,便不能再单单停留在网上世界,而需要落地,深化经验、检讨、学习。

他亦坦言,「大台」在社会运动中仍有其作用,能有效动员最多的群众走上街头。他特别指出最大型的几次游行,都是由民阵所号召的。

展望未来,相信社会运动将会维持灵活多变。今次「反送中」运动推倒了一成不变的「大台」,开创了崭新的抗争方式。但假如抗争模式一直维持不变,只会俨如另类的「大台」。

中大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马岳相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世代,社会运动的转变可以很快。面对没有「大台」的局面,市民自发去做不同的事情,他亦不敢断言未来社会运动的走向。

马岳说:当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像力时,其实所谓2019年设置的社会运动典范,可能到2021年已经变了另外一回事。

但毋容置疑的是,「反送中」运动带来前所未见的政治觉醒与充权,不但一洗伞后的无力感,也大大刺激公民社会的发展。马岳指出,今次运动所牵动的人数之多,层面之广,将使这鼓政治能量蔓延到其他运动。市民会非常关心「明日大屿」、《国歌法》等议题,因为当回望「反送中」运动的初心,群众会发觉其实是成功抵挡修例的。

「反送中」运动至今尚未平息,似乎没有人能预视未来的发展。它对公民社会的价值,在于群众的参与没有限制,这场运动是由每个香港人一起共同构建的。没有「大台」的社运模式孰好孰坏,未来仍然需要讨论。但不少港人已被唤醒,公民社会的蓬勃前所未见,这是没有人能逆转的。

 

*编按:无「大台」意即没有组织领导。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