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會客室:“新” 前線以“抗爭為主,選舉為副”

各位聽眾你們好,周四的《劉雲會客室》又到了。上一集,我邀請到再度踏上征途的前綫新召集人甄燊港跟聽眾談,前綫何以在沉靜兩年後,會突然間再度活躍,言論間道出甄燊港個人認為的前綫問題。此外,更說出促致一直站在幕後的他突然願意踏到台中央,肩負領頭位置,緣於前綫的前任召集人劉慧卿的一席話,當談到展望末來方向時,他更以八個字總括未來的路綫,就是“抗爭為主,選舉為副”。言猶在耳,令人不禁想起同樣以抗爭為主的社民連,一直以抗爭的處事方式爭取民主。究竟甄燊港有否想過與社民連結盟,壯大彼此的力量?今集再又他向各位聽眾親自解說。

0:00 / 0:00

問:前綫往後的路線及抗爭議題跟社民連其實甚為相近,為何不與之結合?

答:我們那天舉辦前綫欲火重生的十七圍晚宴,社民連有五名成員到來。事實上,我們彼此間很熟絡,對很多事的看法也很接近。我們不介意他們站在頭,要曝光,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要選舉,作為一個政黨,選舉當然也會想,但是,我們並不介意(他們這樣做),只要你能做點事,我們便開心。

我們跟他們很多地方相近,當然,也有很多地方不同。大家同樣有理念但手法上也會有不同,因此,我覺得無需要強求一起,也不排除未來或會走在一起。

問:你覺得前綫及社民連有何不同?

答:首先是人數。社民連的會員人數有逾千人,但是,前綫只得六十六人;其次是會員的背景。他們的會員來自五湖四海;我們的則大部份是前綫舊會員及約三十多名的新會員。我想我們仍需要時間磨合,即使男女也需要時間磨合,不只有共同興趣便可。

問:社民連對中國現有一黨專政的運作予以否定,這是否跟前綫有所不同?

答:我們由始至終是反對一黨專政,否則我們為何追求民主?兩團體縱使相近處有九成,餘下的不同,彼此間可能仍需時慢慢發現及磨合。他們會員有千人,但是,我們只得六十六人,不能同日而語。我們在共同的道路上合作,這已很足夠,何必要(結合),社會就是需要多元化。

問:你們剛招攬積極的社會運動份子楊匡入會,這會否標誌前綫往後主要向一些年青的積極社會運動份子招手?

答:說老實話,我們沒有向他們招手,是他們樂意地來歸隊,我們很開心。我們現時內部很團結,彼此儼如兄弟姐妹,很開心。

問:原因為何?

答:因為彼此有共同理想,沒那麼多雜念,我為到現時有這純潔的情操,感到很驕傲,但是,我也不知可維持多久,望彼此包括我本人也要努力。

問:你雖說現時的主旨是“抗爭為主,選舉為副”,可是,往後的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你們都有思考吧!你們是否已有議程,幾年後會參予選舉?

答:我剛說“抗爭為主,選舉為副”是我們現時的方針,我一天仍在,這仍是我們的方針,再者,我也不能想像已非年輕的我數年後仍在,因此,我不能說他們往後的路線。不過,我盼望彼此要有志氣,不要把(選舉)放在心上,最多置在第二位,首先是要關顧社會目前的不公義及目前的處境,我們一定要為不幸的人出聲及抗爭。

當然,我也有理想或希望,一個政團完全不參與選舉是無志氣的,若能夠有十二人選區議會,我已感滿意。二零一二的立法會選舉,距今仍有一段長時間,讓我們先過了明年十一月(區議會選舉)。十二人的選舉,可謂“兩無”,沒有足夠的人才兼沒有足夠的錢,這是事實。

問:往後與其他政黨的合作,會否因為過去跟政黨或人事出現過的磨擦而只會跟社民連合作?

答:最重要還是講我們的理想、理念,你要妥協,那跟我們不同,這便不能合作,就我而言“協調”是不存在的,絶對不做,原因很簡單就以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計算也不超過五成,即是有一半選民不會選現有的人,那為什麼要有協調,我給市民多個選擇,有何不妥?我們好清楚不會,甚至跟社民連也不會有協調。

我們雖然人才少,但是,我必須要說明我們不會做“空降”;此外,也要有考核制度證明參選者在該區有能力。老實說,我真的沒有面子,我不希望我領導時,往參選的會員只取得很少的選票,我甄燊港不想這樣。因此,我們不會無計算,我們的甄選嚴格程度不下於現時所謂有規模的政黨。

香港政黨的活躍其實可追溯至中英談判之時,在此之前,參政的仍以工、商、專業或英治委任的人為主,但是,隨著香港前途成為眾多香港人關心的議題後,參與社運多年的專業人士亦紛紛再組政黨,先後便出現匯點、民主同盟、民協及前綫等,迄至現時,結合了前綫大部份成員的民主黨仍是香港最大的民主黨派,另一強大的黨派則是親北京的民建聯。其他的,則由工商、專業或以基層為主的界別瓜分。可是,這個維持良久的版圖終在今年的政改方案出現後,增添眾多異數。

自從以曾蔭權為首的香港政府於五月份推出政改方案後,各政黨已予以批評,認為跟普選仍相距甚遠。未料,香港最大的民主黨的數名核心人物卻突然間反客為主,邀請中聯辦的副主任李剛及其餘數人閉門會議,雖然,爭取盡快落實普選之夢落空,但是,就在政改方案交上立法會全體議員決議前,民主黨卻突然間提出改良方案,建議增加共十個議席分別是直選及功能議席,但這十席均是每名港人有份投票,換句話說就是希望可令功能組別名存實亡。

孰料建議推出後,除獲中央首肯,亦令特首曾蔭權甘之如飴,立即收回自己當初的建議,改用這改良版交到立法會。不過,民主黨的變陣立即引起泛民議員間的指責,不少泛民議員指斥方案令功能組別更可以“千秋萬世”難以廢除,社民連的三名立法會議員更以嚴詞直斥其非,但即使在這一浪接一浪的痛罵聲出現,仍改不了民主黨會員大會六月廿一日通過了該方案,換句話說,作為香港民主黨的立法會議員便需要在立法會表決中投下贊成票。

這改良版的政制方案終於在六月廿五日,以大比數的立法會議員投下贊成票下獲得通過。可是,香港的政治版圖便隨即發生不少變化。

民主黨的立法會議鄭家富於廿三日正式退黨,其他的黨員亦先後陸續引退,縱使各人退黨有不少個人原因,但均認為民主黨此役教他們心痛,令願退黨。民主黨期後需同樣增添不少新血,但亦難以修補昔日的光芒,即使仍留在民主黨內的黨員亦陸續有動作,包括黨內的區議員范國威等人另組民間組織,但卻明言不退黨因為要留在黨內監察民主黨。

另邊廂,一直罵得民主黨狗血淋頭的社民連亦出現“爭上位”的內閧紛爭。十一月份,香港傳媒報稱獲得黃毓民支持及“祝福”的社民連核心成員任亮憲圖推翻現任主席陶君行及其整體內閣,雖然,陶君行最終保得席位兼整體內閣,但是,任亮憲等黨員亦同樣表明不退黨,目的同樣是監察,要監察社民連的運作。

九月份,前綫突然間宣布重出江湖,縱使路線不甚明確,亦並非打出以爭取香港或中國民主鮮明的旗幟,但就清述明言會以抗爭不公義為主,更揚言會參與明年的區議會選舉;十一月,以代表工商界的自由黨副主席田北辰突然間以理念不一而宣布退出自由黨,不過,同樣明言會競逐兩年後的立法會選舉。言猶在耳,香港傳媒就傳出他與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正密密斟,二人極可能組織新的政黨。

再結合近年間冒起不少年青一輩的社運人士,紛紛以行動表明自己對香港政府政策的不滿,更有年青人自行組織參與五區總辭的補選。

剎那間,香港的政壇風起雲湧,熱鬧非常。只可惜,喊著組黨或組織的人士未見有任何具體的行動或規模,對影響香港深遠的中國政治前途更諱莫如深。這不禁令我想起早前與一名中國境內的民主派人士閒聊對香港的政治前途的看法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笑,然後說“我猜我們不如看看台灣還好。”

究竟,香港一群民主長跑老將或新血是否真的那麼不濟事,只顧自己權位的高低,利益的多寡,更以為香港可獨善其身視中國境內仍存在眾多欺壓民生,違反人權的事於不理?

望各位聽眾同樣肩負起監察角色,關注他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