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潮(二)】港过去25年主要增长动力来自「新香港人」 学者担心独特本土价值和文化遭受冲击
香港回归将踏入25年,回归以来人口增长近100万人。本台深入跟进发现,当中香港人口结构「大换血」,香港本地人「生育少、移民多」带来的人口空缺,由「新香港人」填补,保守估算约7至10人中就有1名「新香港人」;同时社会趋向大陆化,说广东话的人变少,反而说普通话和英文就增多;在港大陆媒体近年倍增,今届立法会更首现「港漂」议员以普通话宣誓。有香港学者向本台分析指出,这情况是「自然、亦必然发生」,他较为担心的是,原有香港独特本土价值和文化遭受冲击和洗刷,「对香港的发展是好是坏」?
「新香港人」一词 源自《人民日报》
「新香港人」一词,源自于中国官媒《人民日报》于2013年10月发表题为「人民日报:『新香港人』是推动香港发展的重要力量」的文章。该词泛指自1997年香港回归后,赴港定居的中国大陆居民,其粗略分成两大类:一、是以《前往港澳通行证》,即俗称「单程证」来港定居的人士;二、是赴港读书和工作,按港府多项专才和投资计划获批来港的人士,即俗称「港漂」。
港人口增长动力来自新移民 约7-10人就有1名「新香港人」
翻查港府统计处数字显示,由1997年底至2021年底间,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仅为约49.7万人;单程证移入香港的人口有约112.1万人,撇除「单程证」来港人士的港人净移出为约68.1万人。整合而言,过去25年香港人口增长约93.7万人,当中主要增长动力来自新移民。

而据入境事务处数字,连同2001年推行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2006年推出的「优才计划」、2008年「非本地毕业生留港/ 回港就业安排」(IANG)、2018年推行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 」等来港人士,截至2021年底,至少累积达20多万专才获批来港,而他们如在港连续通常居住不少于7年,就可申请居留权。若加以上112.1万名单程证来港人士,保守估计香港大约7至10人中就有1名「新香港人」。
「新香港人」主导下香港有何改变?
「新香港人」主导下,对香港有何改变?任教中学生的市民邓小姐向本台说,认为语言是最大改变,指新生代的「新香港人」日常惯用语言并非粤语。她又笑言,由于新香港人愈来愈多,生活往往感受到是倾向大陆人优先。

邓小姐说:我接触的中学生都是说普通话或英文,他们在老师面前就会讲广东话,但是他们私底下就说普通话或乡下话。在街上听到很多普通话。你去名牌店,他们(店员)见到说普通话的人都会先冲过去,说粤语的香港人就会待慢。
「两文三语」政策后 粤语渐见削弱
1997年后港府推行「两文三语」政策,惟经时间洗礼后,粤语渐见削弱。据港府人口普查,对比2011年底和2021年底,「惯用交谈语言」是「广州话」的5岁以上人口比例下跌1.3%;但「英语」和「普通话」则上升,分别升1.1%及0.9%。至于「能说语言」情况相若,惟幅度差距较大,「广州话」比例下跌2.1%,而「英语」和「普通话」则明显上升,分别升12.6%和6.4%。

学者:新移民不懂说广东话 亦认为不需要说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荣誉讲师叶国豪向本台分析,虽然港府为让新移民更易融入社会,如提供粤语、繁体字等培训和课程,惟随愈来愈多新移民涌入,提升粤语能力的需求和成效一般。而且港府和企业近年来为迎合需求,提供不少便利中国大陆人的措施,令粤语变得「愈来愈不再重要」。
叶国豪说:不少新移民不懂说广东话,亦认为不需要说,在学校亦然。长远而言对香港长远发展是不好的。我们要知道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在有很多方式,都是迁就内地,早十年、2013年时,香港仍高度讨论中港冲突,到现在已转用简体字,或用内地方式,我认为这是很大转变。很难回头,因为新移民愈来愈多。
市民刘先生向本台称,认为港人学习普通话是「有需要的」。

刘先生说:普通话都要学习的,将来很有用,我两个女儿普通话都很流利。广东话消失?不会吧,学校都是用广东话。除非有一天全部科目都普通话教的,那又不是那么好。至于简体字我就不太喜欢,因失去文字真谛。
2008年推「普教中」 约67%小学和28%中学推行中
据港府资料,当局因应新移民愈来愈多,大陆来港学生亦按年倍增,于2008年推行「普教中」计划,让更多香港本地生配合大陆生学习普通话。据「港语学」中文教学语言资料库「2020/21年度普查」,现时香港约67%小学和28%中学,实行「普教中」。

去年中,中国教育部更建议香港在法律上明确普通话和简体字地位,并将普通话教育融入考评体系,以增强语言与国家认同。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再于去年底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亦特别提到港、澳、台,深化普通话教育,合作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提高港澳地区普通话应用水平。
香港教育局长杨润雄虽然无正面响应立法,但称随大湾区发展,认为港人学习普通话和简体字「百利而无一害」。事实上,由2002年至2020年间,当局发表的《更新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曾多次重提「学生在掌握繁体字后,也应具备认读简体字的能力」,及以「用普通话教中文」为远程目标,引起社会争议。
港人:粤语是香港人特色 不希望粤语消失
90后市民伍小姐向本台强调,粤语是香港人特色,亦是重要香港文化,并不希望粤语消失,又指正因担心香港教育和港府政策过度大陆化,例如全民强检,「并没有体谅现在香港的实际情况,就强迫实行政策」,很多人被打乱原有的人生规划而选择离港。

伍小姐说:这里是香港,不应甚么都是以普通话而行,只有国民教育没有通识科。出来工作就明白,通识所教的批判思考很重要。以前很理想地计划,到某个年龄就组织家庭和生育。现在问题是与大陆同化,你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接受一些......是与你从小接受的资讯不同、历史和概念会不同。那么多香港人移民,就是不能接受单一化生活方式,只可听从某一方指令,没有自己选择,这已不是自己的生活。
港府、传媒频现简体字及普遍话 学者忧港本土文化渐消失
除了教育层面,社会周遭出现大陆化亦引来不少争议。除了香港公共设施、政府部门服务,都增设简体字和普通话,近来不少市民更发现,在香港新田和红磡多个路牌出现简体字。
香港传媒亦然。香港最大的电视台无线电视2016年起就率先推出新台J5,在黄金时段播出的全部是普通话节目,包括新闻报道和财经节目,字幕亦全用简体字。
而香港政府新闻处的新闻发布系统上有200多家本地、大陆和海外传媒机构,当中大陆媒体数目回归以来增加一倍多,绝大部分是隶属中央或省市级政府的官媒,如凤凰卫视、深圳卫视、中央台等,近年频频出现港府记者会,愈来愈多官员需用普通话回答发问。
就连新选举制度下的首届立法会亦「改头换面」,引入中国化特色,90位立法会议员首次面向国徽、唱国歌完成宣誓仪式,当中首现有议员以普通话宣誓,包括「港漂」孙东、周文港、谭岳衡。
学者叶国豪向本台总结指,香港现时移民潮与过去不同的是,不少香港本地人离开就不会回来,当中人口空缺主要就是新移民去填补,故必定对香港人口结构和文化、语言、人民之间互动、政治态度、价值观等产生冲击,「如新移民对政治取向较为保守,倾向投票予建制派居多?相信有不少人会担心能否回头」。
记者:李若如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