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旧」香港(一)】香港主权移交25年 往事并不如烟
踏入新的一年,有人展望未来,亦有人缅怀过去。尤其是香港,经历了3年动荡岁月,不少人对前途一片迷茫,到要作出抉择、又或是裹足不前之际,总会回头凝望香港人的过去——享受过自由空气的岁月、沉醉过邻邦羡慕的目光……但仿佛一切的光辉岁月都只能在史册里找到半点的记忆。本台制作一系列特辑,从建筑、人物、制度,带大家回看香港这些年来的变迁,细味香港人又或是外国人心目中真正的「旧」香港。第一集,我们访问了一位90后香港军事历史学者,与及在上世纪香港最繁盛年代的知名英军裁缝师,看看他们如何描述「旧」香港的面貌。
Watershed Hong Kong推动香港军事历史等研究
香港主权移交中国25年,「去殖化」的步伐愈趋急速,伴随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驾崩,那百年英殖历史故事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眼见香港旧历史「清零」在即,90后港大毕业生Taurus Yip与友人创立民间组织「Watershed Hong Kong」,7年来推动普及香港故事和军事历史研究、社区公民义务,将香港开埠180年以来多个历史分水岭推尘出土,例如鲜为人所知的1941年「香港保卫战」,冀让港人鉴古知今。
访问当日,正值2022年9月底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驾崩不久,记者与Taurus穿过英国驻港领事馆门前的白色悼念花海和人龙。Taurus说,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对于当时年仅5岁的他来说,与大部分90后一样,能亲身感受的英殖回忆只馀那夜凌晨的移交仪式,尽管如此,他仍对香港昔日「事头婆」的离世感到失落。

Taurus说:我认为英女皇多年服务展示领袖风范、温厚长者的形象,(我对英女皇逝世)好似有少少失落的感觉,有少少惋惜,知道一个毕生为国家贡献的人,始终都要离世,服务至最后一刻。
怀念「旧时」或因港人可安居乐业?
香港脱离英殖时期25年,为何还有人怀念那些「旧时」?Taurus认为,或因旧时港人可安居乐业,「少点要怕的事」。
Taurus说:过往香港的经济发展,在70至90年代非常急速,对很多人来说是安居乐业、发展得很快的年代。这段成长经历伴随的是以前英国统治的时期,会有很多向往。以前会说「前港督麦理浩黄金十年」,大家将以前的回忆和感觉连结在一起,很怀念当时候顺风顺水的感觉。

沿路走到香港最「年轻」的法定古迹香港大会堂(Hong Kong City Hall),Taurus说,门上英国皇室徽号和战后现代建筑设计,散发昔日的西方庄严详和氛围。他引路到位于纪念花园中央的12边形纪念龛,其为纪念「二战」中为港捐躯的军民,内存阵亡者名册和铸刻阵亡队伍名字的木匾,墙上镶有「英灵宛在、浩气长存」8个字,两扇铜门上镶有军队的军徽。
Taurus对原有水道的设计无获得保留深感遗憾。
Taurus说:1992年的原始设计,当时这里有一条水道,经过这棵树流出去。建筑师冯永基指出,水道侧望会有楼梯级,寓意引领英灵上天国。
言谈间,Taurus如数家珍地逐一展示从小到大的收藏品,包括英军皇家勋章、二战星章、二战战争奖章(War Medal)、战役服务奖章以及义勇军期刊等,怀缅1941年二战日占时期的「香港保卫战」中,来自英国、加拿大、印度及香港,为保卫香港而英勇牺牲的每位军民。

Taurus更道出鲜人知道的历史,原来1941年12月9日,日军与英军在港人热爱郊游的城门水塘主霸附近山脉交战;印度裔安萨里上尉(Captain Mateen Ahmed Ansari)在香港沦陷、被日军关押后,宁死不屈拒出卖同僚,及拒供出任何对英军不利的情报,而惨遭日军饥饿虐打,最后更遭斩首行刑……
书上没有的「不代表不存在、不值得保留」
不少人好奇,年纪轻轻的Taurus,为何会醉心研究从不落墨于香港教科书上的「香港保卫战」史实。他说,书上没有的「不代表不存在、不值得保留」。
Taurus说:我大学修读日本研究历史,原来住的宿舍在1941年打仗的时候有大师兄死亡,感觉有点想像不了。大家看二战《诺曼第登陆》,好像事不关己的电影题材,突然之间战争却与自己很近。在现在的课程,我自己经历过,对于「香港保卫战」的过程并不多,可以说是没有,主要都是战争的原因和后果,如果我们仔细去处理本地历史,对凝聚社会、了解香港都是一件好事。
Taurus带记者再步上香港公园,「探访」躲藏在路边草丛的「奥士本铜像」,介绍其为纪加拿大军人奥士本在「香港保卫战」中,与日军激斗时引爆日军投掷的手榴弹英勇捐躯的事迹,而铜像随城市经「三迁」才到此地。他说,「融入社区」是可行的方式让港人接触这段历史。

不过,香港自主权移交后,历史洗刷的步伐似乎不饶人。昔日每年8月底纪念二战的「重光纪念日」,及昔日每年11月11日纪念一战的「和平纪念日」均被取消,改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香港保卫战」老兵慢慢离世;相关纪念建筑和古迹,如港大「赖廉士体育中心」逐一消失;香港纪律步队的英式步操更改为中式步操……别过「事头婆」英女皇后,2022年12月初,中联办主任骆惠宁指出,香港须「完全彻底摆脱殖民统治的影响」,为近年来中共官员首次表明香港要「去殖化」。
借故鉴今 让港人了解「香港是怎样一路走来」
Taurus认为,毕竟香港过了1997年后,不再是英国的殖民地,脱离英国风格的发展轨迹是在所难免,但那过百年的战争史实、历史分水岭留下的足迹,都值得好好保存,好让港人去了解「香港是怎样一路走来」。

Taurus说:梳理清楚事实本身,这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最重要是基于以前发生过的事实和纪录,忠于事实纪录,述说我们的故事,是这时代下应有的态度。香港一直很重视经济发展,这几年疫下各行各业都受冲击,香港人对于自己和香港的前途都很忧心,梳理好历史 ,知道香港的发展轨迹是很重要,了解以前的人如何面对这抉择,有助这刻作艰难的决定。
「阮氏洋服」逾半世纪的裁缝年华
由年轻一代Taurus对保存及重新发掘香港历史的执著,画面转向年近七旬的知名「阮氏洋服」店主裁缝阮邦冠,他活跃的时期正是香港上世纪最繁盛的年代。踏进其位于中环「大馆」的店铺,琳琅满目的英军兵团纪念牌、勋章、徽章和英式服装挂满四周,无声地诉说其逾半世纪的裁缝年华。
在工业蓬勃的七、八十年代,阮邦冠与大哥阮邦飞,藉阮父于石岗军营开杂货店的机遇,获英军军官赏识,1977年成功进驻石岗军营,成为唯一为英军做军服的华人裁缝,创立「阮氏洋服」,其后迁往赤柱军营服务。
不过,在军营谋生非易事。时值港英时期,华人地位低,阮邦冠称,初入军营饱受谩骂和欺压,加上每两年调防一次,每队兵团各有文化,制服要求各异,故经常碰钉,笑言「被英军用衣服掷面,是家常便饭」。后来,他深明军服「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由衣服颜色深浅、徽章、官阶「禾花」、钮扣车缝位置、距离、尺寸及数目,错一不可,否则他们捱骂,亦令军兵受罚。
阮邦冠笑言,被逼出香港人「求生本领」,咬紧牙关记熟和苦练,不断从错误中学习,甚至飞去英国布厂钻研苏格兰裙,「不知不觉对英国制服工艺的高雅品味、一丝不苟的执著著迷」。他自豪地说,当时自己更成为军服「活字典」,以手艺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友谊。

阮邦冠说:所属部队来了香港很短时间也好,临走时都送上小礼物。
「实事求是」的英国人
他称,虽然经常捱骂,但英国人有一个好处是「实事求是,好就赞,错就骂,亦会认错」,他提及有一次被误会弄错车缝位置,重做工序繁复,一度气得差点要「劈炮」,没想获英军一名军官前来道歉。
虽然1994年英军迁出赤柱军营,「阮氏洋服」搬到旧中环街市,改为做西装生意,但到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英军离别之际仍不忘邀请他为英军在移交仪式上亲造最后一套军服,「英军主要要求做NO.3 Dress的白色制服,及修缝英格兰裙,包括缝制三军司令的制服」,「那晚的滂沱大雨,真得很难忘,亦有点失落感」。
走出军营转战平民市场,阮邦冠称见尽香港的制衣工业「威水」时光。
阮邦冠说:香港在70至80年代,基本上每个游客,需要穿西装的人第一件事就是找裁缝。
「香港制造」是信心保证
阮邦冠补充,当时香港工艺在各国享负盛名,「洋服店、裁缝店开到成行成市」,「因为香港人肯学肯捱,在洋人身上吸收各样手艺和文化」,「『香港制造』是信心保证」。
除了工业兴旺,阮邦冠亦见证香港兴衰动荡。他说,当时「到处是黄金」,在九七股灾前,香港股票市场亦兴旺,「几乎周街都是有钱人」,要求用料名牌,手工精致,有客人曾订造约一套3000多港元的西装时,更自豪地透露「是股票送的」。
遗憾香港「少了品味,变得单调」
阮邦冠叹息,香港1997年后似乎很多东西都走了样,昔日引以为傲的工业沦为夕阳行业,经济环境大不如前,连造西装也变为一件很奢侈的事。不过,他最遗憾的是香港「少了品味,变得单调」。
阮邦冠说:其实我发觉现在很多政府官员,对于衣著也没有了品味。很多人也丧失自己判断的能力,这很重要。凡事别人说好就好,不好就不好,你自己放进口里,好不好味只有自己才知。在我的年代,香港之所以蓬勃起来,是大家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令到这社会活生生。我觉得有时增加外国的元素,或增加不同的文化,会令到各有所取,不只是清一色、死气沉沉。

Taurus和阮邦冠虽然生于不同年代,但却对香港有同一想法,就是「香港的中西合壁,殖民期时代留下的特色,都是香港很重要的经济特色,实在不希望令到港人引以为傲的特色,从此褪色」。
记者:李若如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