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汕尾的烏坎村村民抗議官員侵吞賣地收益後,汕頭市海門鎮的村民亦揭竿而起,抗議令區內魚獲量減少的華能電廠,計劃再增建發電廠。事件隨後發展成公安武力鎮壓,多次發射催淚彈驅趕示威者及拘捕民眾。
民眾的憤怒源於大多以捕魚為生的村民,發現區內魚獲量近年有下降趨勢。根據中國境內媒體引述汕頭市海洋與漁業局統計報告指,汕頭的近海漁業資源已逐漸衰竭,在自然源衰竭和國家漁業政策改變下,汕頭正在轉變漁業經濟。此外,報道又指由於眾多地方的養殖環境變差而導致產量大減。
本台曾表聯絡當地多位村民,但都拒絕接受訪問,其中一名村民更透過第三者向本台表示,抗議事件雖已平息,但是,官方人員不斷向他甚至其親人施壓,引致不能再接受媒體訪問。本台亦透過微博向一個名為海潮學會的漁業團體發出訪問邀請,亦同樣未獲理會。該團體在網上公布的消息指,海門鎮社眾理事會統計,2010年海門魚獲產量,較華能發電廠投產前減少了兩成,且相信產量會持續下降。
同樣是漁民的余太表示,即使她不在汕頭水域捕魚,但是,她也感到海洋生物的種類以致數量都在下降。“我現在是四十歲,我覺得以前魚的種類多些,海的東西也多些。我結婚以後,魚的種類好似減少了,東西也減少了。”
在遼寧省捕魚的余太表示,她捕魚的海域並沒有任何工廠或發電廠項目,但海域以外的一些地方是有些工廠設立,故未知魚獲減少是否與此有關。不過,她肯定地說,水污染會對海洋生物量造成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科系教授陳竟明指出,發電廠的興建肯定會對周遭的環境造成影響。他指,發電廠需要一個冷卻系統來降溫,故會從海裏抽水使用,當水排放回大海時,水的溫度已較海洋的溫度高出4至5度,因此,海洋生物也會逃離,遠離該區水域。“水溫的問題不至是得一種生物,而是影響整個食物鏈如失去了藻類、浮游生物,魚苗便不再游來,隨之就是大魚也沒有。會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生態系統。”
他指,除水溫提升外,其實還會有毒的物質排放進水裏,但是,鑑於未知悉汕頭的發電廠釋放物質種類是什麼故拒予置評。他更指,其實中國有環評報告但是往往做法卻有本末倒置的現象,常見廠房建了方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一直關注環保議題的江蘇環保人士吳立紅亦認同有關說法,他指問題離不開企業與地方官員有利益輸送。吳立紅:那些污染企業偷排,就是偷錢。當地的官員在內有两個原因,第一個就是自己在當中獲利。
他還說,這些地方官員在那些廠房都有股份,故會用盡任何力量保護該廠的存在,此外,送禮物也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可讓有污染問題的廠仍舊存在。
其實,中國的環境保護條例早已訂立,條例的第十八條更規定,在風景名勝區,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有限治理。在2003年更訂立了《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圖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沉重影響。但是破壞環境的事故卻踵而至。較嚴重的有2005年圓明園防滲工程事件及2007年廈門PX事件等。
吳立紅更揶揄情況就好似,乘客一邊上車,另一邊就不斷賣票,沒計算車廂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可以乘載乘客。
一直關心社會議題的陳竟明指,在環境評估報告公布前先動工建廠,跟中國的供電制度有關,因為中國容許發電廠出售電力予其他地方,因此,各地方政府為求利潤故會爭先恐後建電廠。
國際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的報告指,中國2009年的煤炭排放量已達3.75億噸,相當於同年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的兩倍多;其體積高達4.24億立方米,相當於每兩分半鐘就倒滿一個標準游泳池或每天一個水立方游泳場館。透過燃煤發電的發電廠更會釋放二氧化碳,帶來的粉煤灰更對環境和人體有害,它們極可能會導致神經系統損傷、出生缺陷甚至癌症。
可是,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李燕無奈地說,情況難有改善。“中國的煤炭消費量仍在上升,現在能源專家的預測較理想的是在未來十年內,停止增長。但是,至少在這幾年內仍是會增加,速度且會很快令人有很大的憂慮。”
她指,去年煤炭及煤礦的增產量較前年是雙位數字上升,而煤亦正是中國污染的最大源頭,因為現時整個能源結構仍很依賴媒炭,中國所有的能源有68至70%是來自於源煤。隨之而起的污染及對人體的健康影響亦見沉重。“我們2007年時有一個計算有權威的經濟及健康專家計算,計算過煤炭生產帶來外部的損失佔去了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7%。”
至於,早前不斷有評論指中國出現電荒之說,李燕認為這是惡性循環的後果。“今年以來,有很多地方政府鋼鐵、水泥等工業突然間大規模的增長,這本身就渡致,若說電力緊缺,需求的增長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這情況下,我覺得談論電力緊迫,本身就是有一些不應該或可避免能源的消耗。”
她指,其實中央前年已清楚說明追求的國民生產總值是重質不重量,在「十二.五」的規劃主導思想也是要有質量的發展。但是,現在的問題是,“當去到每個省,城市裏時,最終也是看這些地方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來評價官員的最重要指標。我覺得這是最深層次的問題。“
她更指,未來幾年炭排放量仍是會上升因為中國仍處於增長期,專家認為恐怕要到2030年左右才可能停止這上升的勢頭。
2009年聯合國召開的全球氣候暖化高峰會上,中國承諾減排,並朝著綠色生活發展。李燕堅信中央政府有此決心,但是,到最後一年卻遇上困難。“我對中央政府的目標是有足夠的信心,但是,今年首十個月的情況的確有挑戰,節能減排的目標,能源使用量目標完全是跟理想距離很遠。“
她指,以目前情況而言,中國冀望五年內達致有16%減少炭排放目標,相信仍相距很遠,因為去年首十個月只能造到1.7%。故她相信這對中央是一個很明顯威脅的訊號。
不過,李燕承認中國於再生能源的發展遠超眾多已發達的國家,如風力再生能源已有雙位數字的增長,可是,她認為中國仍可做得更好,兼再開發其他的再生能源,進行能源革命,脫離依賴煤燃的階段。陳竟明亦認為,要真正能夠把環保議題做得到位,就是結束一黨專政,容讓行政、立法與司法分開,方能夠把環保及其他的議題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