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花筒:“開學經濟”

隨著大陸的經濟越見起飛,學生對開學用品的需求和質量要求也越來越大。有報道稱,不少家長願意花數萬元為子女添置開學用品,免得孩子到學校被人瞧不起。有學者認為這種風氣必須要糾正,否則會養成貪圖享樂的壞習慣。 (文宇晴 報道)

0:00 / 0:00

“泡沫經濟”聽得多,有沒有聽過“開學經濟”這個詞彙呢?

隨著莘莘學子新學年的開始,“開學經濟”一詞出現。近年來,“開學經濟”逐年升溫,今年更是顯著。以往只買幾支筆、幾個筆記本就可以迎接新學年到來的年代也許也不復再,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學生都說除了在學業上要與人比拼外,開學用品也要進行“競爭”。

一些學生為入學準備的各類學習用品價值過萬已不是稀罕事。iPhone、單鏡反光機、MP4 等高級電子產品成為大學生的必備品。其中手提電腦、手機、名牌服飾、手袋、化粧品、護膚品等,基本上已成為當今大學新生購物單的常見內容。

購買傳統文具的學生和家長人數有所增多,但增長不明顯。傳統文具店的老闆說,感覺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差了很多,生意難做。相反,標示著 “瘋狂大割價” 字眼的電腦商場及相機店都擠滿了人,不少更是帶著子女前來的家長。至於網上購物網站淘寶,有數據顯示,開學前一周,有關電子產品的銷售量高達萬多宗。

在杭州開電子產品的東主萬先生表示,的確在開學前有不少家長帶同子女來光顧。

萬先生︰手機多吧,因為現在的手機這麼便宜,方便也是一方面,便宜也是一方面。小學生都有配手機,就是可以專心學習吧。

隨著大學生活的豐富多樣,“開學經濟”也五花八門。有論壇更有人發起開學有何裝備的文章,短短數日已逾千人回應,他們紛紛說出自己購買了怎麼樣的東西迎接新學年。除了開學用品外,為了顯得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不少學生更願意花數百元去整理自己的髮型。

在浙江就讀大學二年級的阿瑩表示,家裡條件好的都願意買些電子產品作為獎勵子女的最直接途徑。

阿瑩︰早就有了,原來上中學時已經有了,然後考上大學再買一個好的。考得好他們(父母)都願意的。生活條件的提高就是好像是必須配吧,應該在那種生活差的時候不會那樣想吧。

不過,對於有報道稱不少家長願意花巨款為子女羅致開學用品,阿瑩卻持不同說法,認為報道有點誇張。

阿瑩︰我就是在報紙上好像看到過,我感覺是誇張了,那個可能是特例或是個例了。實際在身邊感覺沒有這樣的,都是一些比較體諒父母的,而且也很懂事,像在學校裡做一些工作,還有到外面做一些家教,都是很努力去做。

針對部分學生大手筆購買學習用品現象,有教師表示,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準備入學的大一新生,其消費念和價值觀都處於成長階段,很容易受身邊的人或是社會風氣所影響。有時候他們並不知道那樣東西對自己究竟有多大用處,只是希望借此在同學間有話題可言,有些甚至出於炫耀或是攀比心理。

亦有教師認為,學生購買一些宣稱有助學習或是教學用途的電子產品,其實作用不大,相反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只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玩這些子產品,過份的沉迷反而導致成績下降。因此,不少學校已明令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

據大陸的報道,某官員為慶祝兒子考上大學,不僅在開學前一家人去旅行,更為兒子購買了手提電腦、數碼相機、MP4、手機等。該名官員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別人家孩子考上大學後都會買這些東西,他們家的經濟條件不俗,因而能買的都買了,免得孩子到學校被人瞧不起。南京更有一位家長給上大學一年級的兒子買私家車代步上學。

任職髮廊的黃小姐說,雖然她仍是單身,仍覺得將來有了孩子,也會希望把最好的給他。

黃小姐︰經濟好就會給他們買,跟以前不一樣。就是學習成績比較好就給他們一點鼓勵,就會給他們買一些高價的電子產品。小孩對於這種心願怎樣也要按他的要求就給他買。

對於眾多家長溺愛子女而大掏腰包為他們添置行頭,有網民批評,此舉影響學生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會助長他們炫耀攀比的心理。有專家和輿論更指出,事件背後反映大學生奢侈消費、盲目攀比成風。即使有些家庭並不是很富裕,但存著人有我有、互相比拚的心態,咬緊牙關為子女買下這些高消費的電子產品。六十多歲的中山居民胡太,卻嘆自己當年讀書時用的都只是非常簡單的文具。

胡太︰現在小朋友差很多,現在想買什麼就有什麼,我那時候只是買支鉛筆、本子就這樣。買好東西給他們就在寵他們,為什麼呢?因為他想那樣就得到那樣,就會變得不容易得到,就是不用自己的勞力就得到了。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的副研究員方明指出,家長應該視自身的經濟能力,正確引導孩子消費。同時,學生應該理性選擇,量入為出,做到買之有度,用之合適,而不是盲目攀比。兩者如果沒有作出正確的處理態度,對孩子和家庭本身都沒有好處,造成家庭負擔。

方明︰越來越依賴這種電子產品網絡,甚至連閱讀、體育活動、與人相處和合作,都在大幅度地幵降。孩子在這個時候的認知能力還沒有達到完全能夠自控判斷。那麼在這個階段,如果你用很多的電子產品給他使用,他往往就會上癮。佔用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後他就會控制不住自己。

這邊廂有學生購買電子產品迎接新學年,新疆一對父子卻用了 24天的時間,連續踩了3,500公里單車抵達北京的學校報到。父親丁億德表示,如果單是坐火車到北京只需要約1千元,但這次的單車之旅一共花了4千多元,儘管花費多了好幾倍,但一路上遇過不少難忘經歷,也為兒子磨練了堅強的意志,讓他從中獲益良多。又如剛考入四川省西南石油大學的張磊,卻要為學費擺攤賣水果掙錢。父親車禍去世,母親患病,突然的變故讓家庭欠下巨債,他想爭取大學生涯不花家里一分錢。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的副研究員方明認為,不管家庭經濟是否很好,如果對子女要求一律滿足,很容易把他們養成貪圖享樂的壞習慣,從而有機會讓他們為了追求高享受和高消費的產品,當家庭無法負擔時,他們便會試圖尋求不同的渠道來得到。還是培養子女養成勤儉節約習慣。同時,學校方面也應作出更好的宣傳,引導學生。

近年在高校流行的順口溜:“一月五百貧困戶,千兒八百剛夠用,兩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戶”,正好反映當今學生攀比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