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日記(第六集)――橡膠王國

本台攝制隊來到西雙版納的景洪市,隨著橡膠工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迅速發展,橡膠業成為景洪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而景洪市居民的生活亦經歷巨大的變化。(姬勵思報道)

0:00 / 0:00


湄公河日记(第六集)――橡膠王國
YouTube視像資料

攝制隊在中國最後一站是西雙版納的景洪市,這是我們湄公河之旅首個流經雲南的城市。我們見到漁民在景洪友誼橋下捕魚,但這裡的魚獲明顯不多。

這裡的群山峻嶺是眾多部族的家園,其中最大的是傣族。有人告訴我們,傣族對土地較對河流更有歸屬感,這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景洪這裡的人,都是從事橡膠的工作。

橡膠園工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迅速發展,事實上,在隨後的二十年,大約三份之二的雨林因此消失。由於橡膠工業利潤豐厚,因此幾乎完全取代原來的稻米耕種。村內的傳統房舍,現時已變為摩登的住房,有電視機、熱水爐及電力等完善裝置。

整個社區都轉為從事橡膠的種植、採納及加工,橡膠業成為單一的經濟發展,一但遇到令橡膠價格下降的因素時,就會對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但這裡的人似乎並未意識到這方面的危機,對橡膠工業發展充滿憧憬。

在中國的最後幾日,我們沿途找尋景洪水壩,它是在湄公河主流上第三個運作的水壩,主要用作輸出電力到泰國。我們乘船在水庫內遊覽,不難發現周圍都是橡膠園。一個因興建水壩被遷移的村莊,坐落在水庫的上游,這裡的村民對賠償能否到位,感到憂慮。不過問他們喜歡住在那裡時,他們都一致表示現時有電視、電力的新居所。

傣族的長者對原來茂密的森林,原野的動物記憶猶在,但大部份的傣族人視這些變化為繁榮進步,反而不願意放棄目前這種穩定的生活,正如一個長者所言,現時是傣族歷史中,最美好的時刻。他們失去一些東西,但同時又得到另一些東西。他們並不介意失去樹林,反而親手把他們割下,種植更多的橡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