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美東時間周四(6日)宣布,會大幅擴充美國的造船業,而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正計劃簽署行政命令,削弱中國在航運市場佔有率。將會對中國船隻以及懸掛中國國旗船隻,在停泊美國港口時徵收高額費用。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正逐步下降,部分航運公司正低調地將業務遷出香港,並註銷在港的船舶登記,數據顯示,在港註冊的遠洋船數量比4年前減少逾8%,以「香港區旗」抵港的遠洋船隻船次,在過去4年大跌逾30%,比疫情更差。
相關報道
- 美認定中國造船海運業不公平競爭 貿易代表指可採取行動
- 航運公司低調撤出香港防範美中風險 去年抵港遠洋船次比4年前大跌逾3成
- 李嘉誠出售中、港以外全球港口業務 分析:長和仍擁有大量國際投資
- 香港正失去轉口港功能? 港貨櫃吞吐量首7月跌16%遭深圳拋離
本台記者周五(7日)到葵涌貨櫃碼頭外的臨時停車場視察,場內的「吉車」亦為數不少。所有受訪貨車車主及司機都表示貨運量大減,由5成到7成不等。
其中,車主兼司機陳先生更表示,自疫情開始後的這5年,貨櫃運輸行業都未有起色,1月淡季到現在都是「冇嘢做」。他說:「不只(跌了)3成,在我心目中不見了六七成都有。你到我們會計師樓,拿所有會計師樓看一看數字,一年有多少生意增長?個個都蝕都X街。」
陳先生又透露,據他所知,在葵涌碼頭內有40多50輛內運拖頭,全部目前都因沒有工作而被閒置,而自從不少國家不再承認「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後,亦導致轉口貨櫃遭受打擊。
另一車主梁先生亦表示,他曾是近20輛貨櫃車主,但目前僅大減至6至7輛。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他只做一艘遠洋船來港,已做到1千、2千隻貨櫃,但今年過年回來後,只有不足100個貨櫃來港。
他亦反映不但車主生意萎縮,不少司機出現嚴重開工不足情況,以他為例,現在1個月只工作了20天,比起疫情前近乎日日開工相差甚遠。
他說:「現在少了很多船停靠香港,你看到那裡豎起一枝枝,即是代表沒有船回來,有船它(吊臂)會落下去工作。以往有轉口,貨櫃到港可以運上大陸,但是現在船隻直接上大陸,不關我們事吧 。」
司機呂先生更指,無論貨運量、工資、開工日數,比起4年前都減了一半:「甚麼都減半,人工甚麼都減了。有陣時兩日一隻(貨櫃),(疫情前是否多很多?)以前多很多,日日都有工開。」
司機梁先生亦大呻疫情後工作少了七成,而轉口亦也大跌:「香港比以前到港的貨櫃是少了,(少了多少?)起碼七成。以前大陸沒有那麼多碼頭,以往是經香港來了,我們再運上去,現在貨櫃就直頭在大陸落貨。」
據國際獨立海事數據公司「VesselsValue」分析,儘管有大量中資船舶湧入香港註冊,但以今年1月最新數據顯示,在香港註冊的遠洋船舶有2366 艘,比4年前的2580艘少逾8%。
本台亦翻查港府最新數據,發現以「香港區旗」抵港的遠洋船隻船次,由2017及2018年逾3000艘高峰逐年下跌;2024年只有1875次,比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時的2735次,大跌逾30%。至於香港註冊船舶的船舶數目中的遠洋輪船,今年1月為2173個,比2022年同期的2324個,少約6.5%。
船務從業員工會會務顧問余錦強指,雖然表示註冊船隻減少,不等同工作量一樣減少,但就同意難免受到打擊:「總體來說物流一定有影響,不僅是這4年前,但簡單答你,如果是說香港貨櫃就一直正減少。可以說是航運生態已改變了,改變了多方面,一下子都講不到太多,不好意思。」
特朗普即將簽署行政命令壓制中國航運業
香港航運將要面對的情況將會更為嚴峻。《路透社》周四(6日)報道,部分航運公司正低調地撤出香港,並註銷在港的船舶登記,是因為憂慮在美中角力中,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船隻可能被中國當局徵用,或遭受美方制裁。
同時,《路透社》引述白宮消息,特朗普很快會簽署行政命令,重整美國造船業,目的是要壓制中國,將會對中國製船隻以及懸掛中國國旗船隻,停泊美國港口徵收高額費用,行政命令更會指示官員推動美國盟友,跟從實施對中國船隻徵收高額費用的措施,否則又可能面臨美國報復。
事實上,美國政府去年9月及之前都多次警告美國企業,因應《港區國安法》實施、中國利用香港規避制裁和擴張勢力,在香港經營的風險愈來愈高。上月,美國貿易代表辦事處建議,向中國航運公司和其他經營中國製船隻的公司,徵收高額美國港口費,以對抗中國在造船和海運物流領域的「針對性主導地位」。
政府統計處本周公布最新數字,顯示去年全年的港口貨物吞吐量按年同期上升1%,達1億7,670萬公噸。但抵港貨物則較按年同期跌0.5%,為1億1,110萬公噸。而去年全年處理了1,369萬標準貨櫃單位的貨櫃,按年跌5%。當中,載貨貨櫃及空貨櫃分別下跌3.4%及10.6%。
編輯:溫曉平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