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东江》第六集:桥头黑白水(视频)
2011.07.15
返回 哭泣的东江
多灾多难的东江,经惠州后,自北往南流入珠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东莞市。记者第六站行程到达东莞桥头镇。
资料显示,上世纪六十年代,广东当局在东莞桥头镇兴建了一座“东深抽水站”,将东江水抽入当地一条名为“石马河”的天然河道,以将水引到深圳水库,再输入香港,由此保障两千万深港居民日常饮用。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污染企业选择在东莞落户,石马河逐渐变成了一条污水沟。为避免深港市民出现无水用的局面,广东省政府又在原来的抽水站附近一公里处,重新投建了更为宏大的“东深太园抽水站”,将东江水抽入一条人工引河,再经密封管道传到深圳水库,最后引至香港。
记者来到东深引水工程现场,见到的是一大片浩瀚沙海。在桥头东深引水口,东江上的挖沙船正在隆隆作业,他们将东江河床和河岸的泥沙挖起,装到船上,运到岸边沙场,再经传送带传上一辆辆大卡车或运输船载走。在引水口西边不远的“龙溪大桥”下,江水浑浊、桥墩裸露。
对于违法挖沙会带来的影响,香港地理学会主席、港大地理系教授李煜绍解释道:“如果刮伤到河床,越刮越深,那么到旱期水不够的时候,海水会倒流入河里面,水就会变成咸的,就会影响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另外也会影响到河的整个生态系统。”
据了解,政府方面一直禁止在重要河道进行破坏性的挖沙行为,因为采沙作业不仅严重破坏环境生态,而且还有机会导致堤坝崩溃,造成险情。但当地农民以挖沙、采石维生,在引水口附近,全部是挖沙人的天下。但长此下去,有当地人担心,江中心的宋屋洲无需几年就会被掏穿,到时候,东江航道改变,东深供水工程就不得不重新选址方可继续运行。
采沙场不远处就是新东深抽水工程“太园抽水站”的所在,记者进入院内访问,一大群保安员就大白天正在打牌打得兴起,几分钟下来,赌桌上已经有两百多元输赢。这些自称保卫科的职员,据说天天开赌。
一名保安员对记者说,最近当地天旱,河水水质较差,雨水多的时候情况就会稍微好一点,但无论如何,水到香港后都不会造成影响,因为中间经过很多重过滤净化,至于到深圳的水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其实内地的东江沿流城市,有不少的市民对饮用水质都感到不满意。香港民间团体全球化监察较早前就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该组织项目干事吴思敏介绍:“我们去了六个地方。平均在广州、东莞有八成的人都不满意东江水,即是不满意他们的自来水。在福建省就好一些,但都有七成以上。全部六个城市加起来,平均百分之七十七的人都不满意东江水,讲明是不放心饮用。受访者中有六成多都是买桶装水饮用,反映出即使他们觉得自来水有了改善,但还没有到一个程度可以直接饮用。”
离开“太园抽水站”,记者又到已遭废置的旧“东江抽水站”采访,这里现在已是荒芜人烟、杂草丛生,除了岁月留下的的沧桑痕迹,就只剩一条熏天恶臭、被当地市民戏称为“黑龙江”的石马河。记者顺流而下,来到石马河与东江的交汇处,四十多米宽的石马河在这里突然被一条橡胶坝腰斩,一道矮墙相隔下,石马河和东江河水立即被清晰划分成黑白两颜色,当地人称之为“鸳鸯水”。
据附近居民讲,每逢夏天发大水,石马河就会漫过这道过滤池,直接冲入东江,造成严重污染。
记者所见,在橡胶坝靠近东江的一侧,有三层水泥地,鸟黑的石马河水逐层经沉淀过滤后,再被排入东江。东江紧靠橡胶坝一带范围的河水水质最差,被一层水葫芦完全覆盖。岸上,有工人正抽起石马河的污水来冲洗马路,行人避之不及。没人能够想到,石马河过去曾经是当地农民灌溉农田的主要水源,也是市民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
到底这几十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令到这条维系著沿留“七姐水”客家文化的天然河流最终变成今日的模样呢?我们下一集会继续同大家讲。
多灾多难的东江,经惠州后,自北往南流入珠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东莞市。记者第六站行程到达东莞桥头镇。
资料显示,上世纪六十年代,广东当局在东莞桥头镇兴建了一座“东深抽水站”,将东江水抽入当地一条名为“石马河”的天然河道,以将水引到深圳水库,再输入香港,由此保障两千万深港居民日常饮用。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污染企业选择在东莞落户,石马河逐渐变成了一条污水沟。为避免深港市民出现无水用的局面,广东省政府又在原来的抽水站附近一公里处,重新投建了更为宏大的“东深太园抽水站”,将东江水抽入一条人工引河,再经密封管道传到深圳水库,最后引至香港。
记者来到东深引水工程现场,见到的是一大片浩瀚沙海。在桥头东深引水口,东江上的挖沙船正在隆隆作业,他们将东江河床和河岸的泥沙挖起,装到船上,运到岸边沙场,再经传送带传上一辆辆大卡车或运输船载走。在引水口西边不远的“龙溪大桥”下,江水浑浊、桥墩裸露。
对于违法挖沙会带来的影响,香港地理学会主席、港大地理系教授李煜绍解释道:“如果刮伤到河床,越刮越深,那么到旱期水不够的时候,海水会倒流入河里面,水就会变成咸的,就会影响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另外也会影响到河的整个生态系统。”
据了解,政府方面一直禁止在重要河道进行破坏性的挖沙行为,因为采沙作业不仅严重破坏环境生态,而且还有机会导致堤坝崩溃,造成险情。但当地农民以挖沙、采石维生,在引水口附近,全部是挖沙人的天下。但长此下去,有当地人担心,江中心的宋屋洲无需几年就会被掏穿,到时候,东江航道改变,东深供水工程就不得不重新选址方可继续运行。
采沙场不远处就是新东深抽水工程“太园抽水站”的所在,记者进入院内访问,一大群保安员就大白天正在打牌打得兴起,几分钟下来,赌桌上已经有两百多元输赢。这些自称保卫科的职员,据说天天开赌。
一名保安员对记者说,最近当地天旱,河水水质较差,雨水多的时候情况就会稍微好一点,但无论如何,水到香港后都不会造成影响,因为中间经过很多重过滤净化,至于到深圳的水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其实内地的东江沿流城市,有不少的市民对饮用水质都感到不满意。香港民间团体全球化监察较早前就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该组织项目干事吴思敏介绍:“我们去了六个地方。平均在广州、东莞有八成的人都不满意东江水,即是不满意他们的自来水。在福建省就好一些,但都有七成以上。全部六个城市加起来,平均百分之七十七的人都不满意东江水,讲明是不放心饮用。受访者中有六成多都是买桶装水饮用,反映出即使他们觉得自来水有了改善,但还没有到一个程度可以直接饮用。”
离开“太园抽水站”,记者又到已遭废置的旧“东江抽水站”采访,这里现在已是荒芜人烟、杂草丛生,除了岁月留下的的沧桑痕迹,就只剩一条熏天恶臭、被当地市民戏称为“黑龙江”的石马河。记者顺流而下,来到石马河与东江的交汇处,四十多米宽的石马河在这里突然被一条橡胶坝腰斩,一道矮墙相隔下,石马河和东江河水立即被清晰划分成黑白两颜色,当地人称之为“鸳鸯水”。
据附近居民讲,每逢夏天发大水,石马河就会漫过这道过滤池,直接冲入东江,造成严重污染。
记者所见,在橡胶坝靠近东江的一侧,有三层水泥地,鸟黑的石马河水逐层经沉淀过滤后,再被排入东江。东江紧靠橡胶坝一带范围的河水水质最差,被一层水葫芦完全覆盖。岸上,有工人正抽起石马河的污水来冲洗马路,行人避之不及。没人能够想到,石马河过去曾经是当地农民灌溉农田的主要水源,也是市民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
到底这几十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令到这条维系著沿留“七姐水”客家文化的天然河流最终变成今日的模样呢?我们下一集会继续同大家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