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东江》第七集:石马河之死

石马河是东江支流之一,全长88公里,发源于深圳宝安区的大脑壳山,自南向北流经东莞,最后汇入东江。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水荒严重,广东省于是应港英政府请求兴建东深供水工程,将东江水反引入石马河,输送至香港。石马河因此被改称为“东深河”。

2011.07.22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返回 哭泣的东江


但随著上世纪九十年代珠三角经济起飞,石马河沿岸的工厂和人口急速增长,石马河水质逐渐发生了变化。当地居民回忆说,一九九五年以后,石马河变得又黑又臭,村民们都叫它“黑龙江”。

为了减少香港和深圳食水污染,一九九八年,广东省与香港合作,新建了密闭式的东深供水管道,石马河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对它的污染却没有停止。在源头深圳市,环保部门资料显示,深圳观澜镇流入石马河的污水,每天就有一百万吨以上。在深圳受到污染的石马河再往东莞进发,沿路经过凤岗、塘厦、清溪、樟木头、常平和桥头镇,这一带是全国外来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各镇人口总计三百多万,每天就有二百多万吨的污水排放石马河。

在东莞常平镇,石马河的污染达到顶端,狭窄的河道被绵延几公里干枯的水葫芦覆盖。河边政府竖立“河道禁止丢垃圾”的标语成为了摆设,就在标语旁的河道积满了生活垃圾。没人会料想到,这条奇臭无比的小河,过去曾是千百年客家文化传统的承载。

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客家人对水有著深厚的感情,喜欢依水而居,因此,石马河沿岸聚居了许多客家人。记者走进东莞常平客家人聚居的司马村,村中的建筑装饰仍然保留著客家人传统特色。

一位在村口的老婆婆不满地说,隔壁这条臭河就叫“东深河”,现在早已不能用了,过去是很好的一条河。

有村民说,“以前这条河也是通香港那边去的,早五年的时候,施工时还可以下去摸桩,现在不能下去了。现在搞得这个样子了,没要了。”

对于客家人来说,石马河的消失意味的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还包括他们的文化传统,最明显的就是昔日体现客家人民俗的“七姐水”。当地人介绍,客家人认为,每逢七夕,除了织女以外,还有许多仙女都会由天界降落凡间,在河边洗澡,饮用这些仙女洗过澡的水,有驱邪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在东莞、深圳一带的客家人当中,七姐水又称冬瓜水、甜瓜水,这里的客家人世世代代从石马河取水生活,每年的七月初七,更是家家户户做七姐水的隆重日子,他们在这一天清早,
烧香恭拜,然后纷纷从河中或者井中打水,在里面添加柠檬、白糖搅拌后制成“七姐水”,将这些水用容器小心保存起来,保存多年也不会变质,清凉解毒,离开家乡的华侨,回乡探亲祭祖时,也总喜欢带上几枝七姐水,以慰游子的思乡之情。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因为石马河成了一条臭水沟,附近地下水受到污染,连同这一带的井水也不能饮用,有些人家索性将千年古井用泥土填封了。现在的石马河两岸的人们都饮用自来水。

岸上一名村民说,因为河水肮脏,现在已经没有人饮用,他们全部改用自来水。

昔日的老井都被封了,村口的池塘早也早已是一池死水。一名客家人对记者感叹:“七姐水是七月初七那一天的,现在没有了。”

在司马村,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王先生,仍然保存著七姐水,他带记者去家探访,只见七姐水很认真地被存放在阁楼上,他一边喝著示范一边对记者说:“不论井水、河水、石头爆出来的水,在地球七月七号经过震动,一般都很好,特别是早上的水。现在的水就不行了,不好喝,没法用了。污染嘛!政府拿了工厂钱,不管,污染排入东江河。这些水几年前搞到的呀,这水几年了,老了。”

过往,除了七姐水,客家人还会在七月初七这一天,青年男女纷纷跳进石马河中尽情嬉戏,以此结识对方,相约终生;当地客家人也流行五月初五在石马河上龙舟比赛,可惜这些画面再难重现。年轻一代已经不知道“七姐水”的习俗,传统客家文化随著石马河的死亡成为永远无法找回的回忆。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