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廣場”將成歷史名詞

0:00 / 0:00


香港政府為防備示威者衝擊政府總部,正在俗稱"公民廣場"的東翼前地施工,增強保安設施,並於每晚上十一時後關閉。八月之後,示威者露宿抗議的活動,不能再在公民廣場進行﹐這只成為歷史名詞。曾在政總通宵留守的示威者都感到無奈。(夏晨報道)

有份參與"反國教"的學民思潮發言人周庭說,"反國教"是她第一次參與的社會運動,而當時在政總集會,是因為要面向香港特區政府,在佔領了東翼前地後,認為這地方應是屬於香港市民,所以將它改叫"公民廣場"。

周庭說: 既然我們的行動是要面向香港特區政府,我們就選擇了政府總部那個位置。成功佔領那個位置之後,我們認為這個地方,不單只是政府總部的其中一個部分,而是屬於香港每一個市民,香港每一個公民能來到這裡,可以自己發聲和表達意見。

對她來說,當時最難忘的是每晚也有一位老伯伯,將飯餸用保溫瓶入好,帶去給他們吃。

周庭說: 我想最難忘的是,當時有個很支持我們的老伯伯,每晚也會煮不同的餸菜,煲湯,每晚也會拿一個個煲、碟、碗,我們就逐個裝,飯餸仍是熱滕滕的,令我們非常感動,也有一種"住家菜"的感覺。其實真的是很溫暖和感動,因為一個老伯伯拿著這麼多的東西過來,當時每晚也很感謝他。

未來"公民廣場"不再可以讓市民通宵留守,周庭認為,不單只是覺得可惜,更是悲哀。

周庭說,當時留守政總十幾日,雖然有持不同意見的群眾在場,但相信香港人能沉得住氣,所以沒有擔心過會有暴力事件,事後亦證明香港人能和平集會。

去年十月,一批港視前員工,為抗議政府在免費電視發牌政策上"黑箱作業",留守政總19日。其中一名示威者、港視前高級編導蔡錦源憶述,留守的那段日子裡,最深刻的是市民的支持。

蔡錦源說: 我見到有市民在遠離我們的營地,有市民在外留守。我過去問他,他說,沒有說要來做甚麼,只是支持我們的行動,在旁邊陪著我們。對他來說,已是他的支持,這是很感動。雖然他沒有跟我們說甚麼,只是知道我們會留守,就來陪我們。

他說,"公民廣場"要加強保安,是他預計之內。當時選擇留守政總,是為引起市民的關注,並不認為這些行動可改變當權者的想法,只是覺得該做便做。

蔡錦源說: 我從來不會想當日留守會不會起到甚麼作用,實際上我們做很多事,不是為了要有成績而做,而是覺得那件事應該去做,是應該要發聲,應該去做,無論是以甚麼方式。

蔡錦源說,雖然明知動搖不到建制派議員,但當日能引起市民關注,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