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中國發債1.5萬億救地方 港人強積金隨時為國家「救亡」

0:00 / 0:00

中國連環爆出房產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近日官媒《財新網》引述消息指,北京已經準備發債1.5萬億元人民幣,助12個地方財政紓困。不過中外學者均分析認為,地方政府債務泥足深陷,發債金額只能解燃眉之急。更令人憂慮是香港隨時成為「接火棒」主要目標,北京近來頻加碼向香港發國債產品,圖轉移港人儲備為國家救亡。

中國財金官媒《財新網》上周五(18日)一連數天以封面特輯 報道「怎樣消化地方債」,聲稱獲多方官方消息指,北京已準備啟動規模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發債融資額度,讓地方政府能在較低的利息、較寬鬆的條件下,消化地方原本債務。

報道指,當局明確點出天津、貴州、雲南、湖南、安徽、吉林、陝西和重慶等12個地方,成為今次中央重點扶助的「高風險」地區,並引述匿名知情人士指,各發行地點已完成審核,預計將一至兩星期內提交「再融資債券」計劃。而英媒《金融時報》和美國《彭博社》早前亦曾有相關報道,指中央政府正排查高風險的地方政府,計算紓困所需金額,以考慮允許省級政府通過發行專項債券,用於償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和資產負債表外項目的債務,即中國所謂的「隱性」債務。

分析:發債只是杯水車薪

到底1.5萬億人民幣的融資,能否立即「皇天救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算,今年中國地方政府累積的債務或高達66萬億元 ,中國金融學者司令向本台分析時形容,今次發債紓困只是「杯水車薪」。

司令說:這反而讓外界更加對中國政府現在調控地方債務風險的能力產生巨大的懷疑。因為地方政府對外界宣稱中國政府現在仍然財力雄厚、購買中國國債仍然是安全等等,如果説真的有,為甚麼是僅僅才拿出不到2兆億元資金救市?很明顯前後上邏輯上是矛盾的。

他特別指出,地方政府於上世紀開始利用賣地來補貼被中央抽走的資金,但土地有限,地方政府於是發債。現在恆大、碧桂園等大型房企出現「暴雷」,與地方爆發債務危機「密不可分」,認為當局若無法提出有效振興經濟方法,只會令「雪球愈滾愈大」。

司令說:這個問題在於一旦開始發債,就一發不可收拾。這個就像滾雪球一樣,這個債務缺口會越來越大。那麼地方政府只能依靠「借新債還舊債」的辦法。就能看出,中國政府看來根本就沒有任何誠意,從根本上扭轉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只是無限制地縱容地方政府發債而已,并沒有「真金白銀」放給地方政府。也就是説,并沒有從中央資金當中轉移給地方。

香港成重點填債目標 強積金隨時被迫投入國債

發債必須要有買家,司令認為,中共這次發債對海內、外投資界不太吸引,外界會質疑中國能否兌現「還本付息」的承諾。而美國智庫詹姆士敦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林和立則預料,國企將「被迫」成為買家,而香港亦可能是中央「抽水填債」的重點目標。

林和立說:發債是(中央)其中吸收外匯的渠道。香港政府雖然盈餘縮水得很快,但仍有若干資金池的規模可以應付北京要求……當然如果北京下死命令,一定要金管局或其他政府單位買大陸發的債券,或由香港抽取資金,當然港官都沒可能反對。

事實上,中國財政部今年向香港發國債規模倍增至300億元人民幣,獲港府大力支持。中國證監會近日亦擬在港推國債期貨,及相關A股指數期權。立法會亦於去年中修例,放寬強積金投資中國國債的比例去到30%。以目前強積金總資產逾1萬億港元計,即至少涉逾3300億港元(約3000億元人民幣)。林和立認同,港人強積金亦有可能是中共的目標。

林和立說:當然理論上,香港的私人(強積金)保險公司北京不可以施壓。但在香港的保險公司,由大陸控制的保險公司比率很重,也不排除有一些大陸保險公司用來投資款項,用於投資國家項目,起碼有這個可能性。

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 分析認為,中國房債、地方政府身陷債務泥潭、私人投資疲軟和出口低迷,中西關係惡化危及外國投資和貿易,中國40年繁榮「強國」已經結束。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榮添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