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通話沒有共識 習近平焦慮 拜登欲建「安全護欄」
中美兩國元首周四(28日)通話,雙方闡述了各自的立場。學者認為,此次兩國元首對話反映了中方對當前局勢的焦慮,美國則希望在兩國之間建立「安全護欄」,以避免衝突。雙方未能達成任何共識,有評論擔憂,中美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增加。
北京時間本周四晚間約8點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進行了二個多小時的通話。新華社在通話結束一個小時後發布新聞稿,中央電視台、人民網、國防部等隨即轉發了有關通稿。
雙方對話內容令不少學者對中美兩國發展前景,感到渺茫。
美中分歧已到無法輕易化解的程度
國際新聞前編輯宗濤認為,此次中美兩國領導人對話重點圍繞美中關係和可能升級的台海危機,美方試圖避免雙方公開衝突。但是雙方分歧已無法輕易化解。
宗濤說:無論是台海問題,還是經貿問題,區域安全等,基本上矛盾無法調和,雙方應該沒有達成有價值的共識,基本上是各說各話,僅僅是兩國領導人相互了解對方的想法。對外來局勢發展沒甚麼太大的作用。
宗濤認為,從當前局勢判斷,隨著中美關係持續惡化,雙方衝突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中美關係對中國領導人權力過渡至關重要
北京政治獨立學者吳強周五(29日)接受本台採訪時說,通話中,中方領導人表現出很強的焦慮感,而拜登只是繼續「安全護欄」的對話。對話當中幾乎沒有共識,表明中美之間越來越缺乏共同合作和穩定的基礎。
吳強說:對美國總統拜登來說,他們第五次峰會只是他在試圖為中美關係建立「安全護欄」。拜登現在國內所面臨的問題、爭論、通貨膨脹以及其他的地緣政治問題,很難通過對話和中美間的關係來得到緩解。
儘管雙方通話未能達成任何共識,但吳強認為,此次通話對習近平具有重要意義。他提到,中國在峰會前召開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的專題研討班,以及有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的政治局會議。
吳強說:反映了在二十大之前,中美關係的穩定,對中國領導人的權力過渡相當重要。在這個背景下所展開中美對話,我們能看出中方領導人對中美關係、對現狀,顯現出一種焦慮狀態。
吳強表示,「台灣能否統一」是中國領導人連任的一個重要理由,但近年中國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國際形象構建難題,令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目標越來越難實現,而由此引發領導人的焦慮。
吳強說:當然也是未來五到十年,北京政權的一個具體政治任務。但是對於過去十年來中美關係的變化,特別是今年以來,俄烏戰爭的爆發,卻讓中國原先計劃在國際有利環境下,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小。
吳強認為,另一方面,中國在有關通話的通告中顯示出中國版的「門羅主義」(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的一種思想觀點,是一項關於美洲大陸控制權的美國外交政策),試圖以G2模式實現全球共治,將南海和台灣問題納入中國的後院,與目前國際形勢背道而馳,凸顯中國政府和領導人與國際社會的認知差異。
吳強說:這種模糊政策越來越清晰以及在俄烏戰爭之後,我們所看到的國際格局的變化,(中國)這樣一種表達已經不合時宜。中國版的「門羅主義」無疑是反映中國方面有很強的孤立主義心態,以及對現有國際秩序的不安全感是這次談話中,領導層所暴露出來的心態。
中方通稿中大篇幅描述習近平在台灣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對此,吳強分析,這背後有強烈民族主義的政治企圖。
不過周五,中國傳媒對拜登和習近平這次通話的消息,進行低調處理,新浪等中國各大門戶網站的首頁只有一篇描述「通話細節」的文章,需進一步搜索才能搜到相關報道。
在周五的新浪熱搜中,雖然未見中美領導人通話的登上熱門話題,但是中國國防部針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表示堅決反對的消息,一度排在第七位,而且不斷有更新報道。
記者:古亭/程文 責編:方德豪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