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調介入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領土爭端,公開確認一處與西藏接讓的土地,屬於印度合法邊境內 。中國外交部表示強烈不滿。
美國國務院周三(20日)認定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即中國稱為藏南地區,屬於印度領土。
美國國務院首席副發言人帕特爾(Vedant Patel)於例行記者會說:「美國承認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領土,強烈反對任何單方面企圖透過軍事或民事,入侵或侵犯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來推動領土的主張。」
美國認為阿魯納恰爾邦屬於印度領土這個立場由來已久,翻查國會文件,提到自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美國承認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為中國與印度各自控制的領土的國際分界線,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周四(21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時對美方的言論強烈表示不滿和堅決反對,反擊說:「中印邊界從未劃定,藏南地區歷來是中國領土,這一基本事實不容否認。中印邊界問題是中印關係之間的事,與美方無關。眾所周知,美方一貫不擇手段地挑動利用他國的爭端,以服務其地緣政治私利。」
美國公開宣示反對中國在南海、東海、台灣和印度的主張
有美國軍事專家指出,美國在印度及太平洋的外交立場在過去十年越來越強硬,現任拜登政府不單公開表達反對意見,甚至推動限制中國發展的政策。
哈德遜學院(Hudson Institute)政治及軍事研究中心主任理韋茨(Richard Weitz)說:「我認為美方已經更明確地反對中國的主張,認為它在南海、東海、台灣和印度問題上行為過分。如果印度能夠制衡中國,並阻止其向西方擴張,理想情況下,我們可以激化中國和俄羅斯在領土問題上的緊張關係,但我認為兩國都太聰明,不會在目前把領土爭議變成一個問題。」
中美兩國在印太地區的霸權之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美國國務院2月批准「加碼」向台灣出售價值約7,500萬美元的先進戰術資料鏈接系統。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上周又罕有地支持菲律賓第二湯馬仕島礁(Second Thomas Shoa)、即是中方稱為「仁愛礁」所擁有的主權。
中國領土主張令到西方感到不安
韋茨解釋,美國態度上的轉變,形成一個貌似美國與盟友從海上和陸地上「圍堵」中國的局面,原因是中國增強其軍事實力,越來越有能力去執行其領土主張,令到西方感到不安,而且中國打壓國內異見人士的現況,還有是對台灣的攻擊性言論,都令到西方反感。
去年8月,北京向世界展示其當前的領土主張,新版中國標準地圖覆蓋了台灣、屬於印度及俄羅斯的部分土地,以及汶萊、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都聲稱擁有主權的東海和南海大片海域。中國經常援引歷史來把其主張合理化,例如,中國聲稱日本管轄的尖閣群島(中國稱釣魚島)「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方官員又會用同樣的措詞,作為中國對印度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部分領土擁有主權的理據;中國在南海聲稱擁有主權也是基於自己的歷史海圖。
《外交政策》: 北京採取了選擇性的民族統一主義
《外交政策》雜誌最新一期的分析文章認為,北京不願放棄某些主張,反映背後有比逆轉過去的損失更重要的原因。北京採取了選擇性的民族統一主義,當符合現有目標,就引用中國歷史上的特定章節,反之則不提出對領土的主張。隨著北京的利益和權力關係發生變化,某些主張會變得不再重要,但對於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則從未改變,因為台灣的命運與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政治願景息息相關。
余茂春:中國把美國當成假想敵
中國問題專家余茂春認同《外交政策》雜誌提出的觀點,中國處理邊解爭議是投機行為。中國期望其他國家對其絕對尊重和服從,不聽話便會提出邊境爭議。余茂春分析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為戰勝國,經過多次談判都沒有佔領印度的國土,反映出中國的目標其實不是擴張版圖,而是想打擊當時交惡的印度。中印兩國在1959年之前,邊界衝突都是通過談判而不是武裝衝突去解決,兩國處事手法有變源於達賴喇嘛的出逃,以及蘇聯和中國因為意識形態鬧翻,導致蘇聯和印度交好。余茂春指出美國和中國在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上其實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但是中共覺得美國這個霸權危害了他的絕對統治權,所以不可能在意識形態及治國政策上接受美中兩國可以和平共處。 中國把美國當成假想敵,而其他跟隨美國政策的國家是想「圍堵」中國,假定自己為國際陰謀的受害者,這思想越演越烈,形成現今的地步。
中印這兩個擁有核武的鄰國共享長達3,000公里的邊界,其中大部分的邊界都有主權爭議。自從2020年,中印兩國在喜馬拉雅山西部邊境沿線發生衝突,造成至少20名印度和4名中國士兵死亡,兩國軍隊之後加強了軍事部署。 在3月9日,印度總理莫迪為位於阿魯納恰爾邦的「沙拉隧道」(Sela Tunnel)揭幕,引發了中國官員的強烈反應。
記者:江穎(華盛頓)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