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香港"和平佔中運動"周二商討日中,選出3個均涉及"公民提名"的政改方案,但投票結果被其他泛民陣營批評為篩選決定,缺乏代表性和認受性,導致泛民之間的團結出現變數。(維靈報道)
3個被選出的政改方案,依票數高低次序分別為"學界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及"真普聯方案",佔中籌辦團體6月22日將根據這三個方案,舉行"民間電子全民投票",選出最受市民接受的方案。
由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創立的論政團體"香港2020 "周三發表聲明,指佔領中環行動選出三個性質相似的行政長官普選方案,將令6月22日的全港投票中缺乏真正選擇。
參與周二商討日的人士,只局限於支持佔領中環的社會運動活躍份子,並不是香港全部市民的合理縮影,由此而產生的三個方案,都不能反映全港不同政治傾向的多種選擇。
以個人身份提出政改方案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質疑,社會是否應只集中討論"公提",而不討論"提委會"民主化。湯家驊重申,對"佔中運動"採用篩選方式,選出3個政改方案感到驚訝,認為無機會給香港人選擇。
民主黨不滿人民力量及社民連等成員違反承諾,佔中商討日公開表明不投票給真普聯三軌方案,已去信召集人鄭宇碩要求處理。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指,經確認的三個方案都包含公民提名的機制,難免將很大部分不願意與中央政府對抗的市民排拒於運動之外。
佔中行動發起人之一學者陳健民,否認這是少數激進人士騎劫的結果;另一名發起人戴耀廷表示,溫和的方案得票加起來不足百分之五,清楚顯示積極參與民主運動人士的清晰訴求,就是要求平等直接提名特首候選人。
取得最高票數的學界方案召集人黃之鋒認為,投票結果並不能反映全部市民的共識,但為民主派未來的走向提供好的參考。黃之鋒又建議提出溫和方案的團體應該反思,落選不應歸咎佔中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