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衛生事務專員透露,歐盟擬制定更加嚴格的藥物供應規定,以避免歐盟國家依賴中國及其他獨裁國家。相關草案有望在近日面世。瑞典政治家認為,疫情以來,口罩及其他藥品短缺,終於令歐盟覺醒。
路透社周二(12日)報道,歐盟官員透露,歐盟正試圖減少從中國和其他專制國家進口藥品,為確保歐盟境內藥物供應,製藥商可能面臨更為嚴格的規定。
全球三分之二藥物供應集中在印度中國
據知,新立法旨在減少歐盟對國外生產的藥物成份的依賴。歐盟執委會估計,目前全球三分之二的藥物供應集中在印度和中國。而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由於封鎖和出口限制導致供應緊張,歐盟這個由27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在從印度、中國等國家獲得藥物方面遇到了長期問題。
分析:專制國家利用藥品令民主國家陷入社會動盪
德國時評人成世光向本台表示,歐盟企業因為成本問題讓一些低端產業、民生用品等放在中國及其他獨裁國家生產,但在疫情期間,口罩、核酸檢測及其他醫療用品短缺終讓歐洲覺醒,專制國家會利用這些產品令民主國家陷入社會動盪危機。
成世光說:物資的稀缺它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動盪。獨裁者無孔不入,這一次武漢病毒就讓中共發現,有一些很簡單的手段,口罩、醫藥不一定會讓你彈盡糧絕,可是只要讓你造成社會動盪、社會的分歧就夠了,這些獨裁政權就是在找民主體制破口。歐盟有這種看法是晚了一點,但是意識到,這些東西看起來好像不要命,但是它對整個民主體制安全是很要命的,這是一個全方位的戰爭。
成世光認為歐盟除了在亞太地區加強與印度、台灣等民主體制加強合作外,未來還應把一些涉及民生的產業鏈轉回歐盟並在內部進行產業分配和調整,以增加安全性。
成世光說:歐盟要把低端的產業拿回來,在同盟裡面做這個產業的分配調整,那是很安全的,使我們無懈可擊。
「不能讓中國捏住歐盟生命線」
有觀察發現,一方面,新冠疫情危機推動歐盟提高其製藥獨立性。而全球在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活動復甦造成的全球供應鏈混亂,則進一步加強歐盟對來自其他大陸的各種商品的需求。
對此,瑞典學者萬之在接受本台採訪時,以瑞典建立新能源汽車電池廠為例,認為歐盟國家在疫情之後,正把一些產業中在中國生產的部份收回,一旦轉向,中國捏住歐盟「生命線」的企圖就會破產。
萬之說:現在歐盟總算有一些醒悟。通過這個疫情他們現在醒悟到不能把這個產業鏈依賴中國。而中國現在這麼囂張,也是因為它以為自己還拽著很多西方的「生命線」,實際上中共沒有拽住西方。關鍵的這些資源、高科技根本不在中共手裡。
瑞典駐歐洲理事會前副主席:雖然遲滯,但仍不失明智
瑞典政治家、瑞典駐歐洲理事會前副主席林德布勞德(Göran Lindblad)透過郵件回覆本台置評請求,他表示歐盟委員會的做法雖然有些遲滯,但仍不失為一個明智的決定。作為政治家,他及同道多年來一直發出警告,即歐盟的關鍵產品和民生產品,包括藥品、醫療用品、汽車工業或IT產品等,不要依賴中國和其他獨裁政權。
林德布勞德認為這是歐盟委員會的重要一步,歐盟迫切需要更多的行動來保障涉及民眾健康和安全的產品。最重要的是讓人們意識到極權主義政權是不可信的,要摒棄短視的、經濟利益至上的貿易方式。

立法議案或在明年年底提出
歐盟衛生事務專員基里亞基德斯(Stella Kyriakides) 在斯洛文尼亞舉行的歐盟衛生部長會議上表示:「我們需要更新立法,以解決在統一報告、強化供應義務和提高供應鏈透明度等領域的問題。」
德國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在會前對記者表示:這場危機表明,在醫藥產品方面,我們過於依賴中國和其他第三國。試想一下,當世界上的疫苗只在中國或俄羅斯研發,西方民主國家及歐盟將在疫苗上依賴這些獨裁國家,這不會是一個美好世界。
據悉,歐盟官員表示,藥物供應變革的緊迫性必須與對該行業運作方式的詳細評估相結合。一位歐盟官員表示,可以向製藥商提供創新激勵措施,條件是他們接受整個歐盟更嚴格的供應義務。
根據新規定,企業可能需要制定危機計劃,並在預計可能出現短缺風險時提供預警。在法國,如果製藥商不這樣做,他們會面臨罰款。
根據路透社看到的工作計劃草案,歐盟委員會計劃在2022年12月提出立法議案。該草案將在未來幾天公布。
記者:吳亦桐/程文 責編:方德豪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