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观察|俄乌战争一年多来, 中国怎样讲战争故事?
2023.05.08
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迟迟未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接触,直到今年春季传出乌克兰准备反攻,习近平于4月26日与泽连斯基通话,这也是俄乌开战后两人首次通话;中方坚持劝和促谈,并将派代表赴乌克兰等国访问与各方深入沟通。习泽通话当天,联合国大会一项议案提到「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中国在全案表决时仍投下了赞成票,此举让外界猜测中国对俄乌战的态度有所改变。
过去一年多,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强烈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与俄罗斯「友好无止境」的中国则始终宣称对俄乌冲突保持中立,但相关研究与数据显示,中俄叙事存在一致性,中国政府及其控制的舆论环境,实际上协助宣扬俄罗斯关于战争的论点。
近日,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与台湾民主实验室(DoubleThink Lab)、乌克兰公民组织Detector Media和研究机构IRI Beacon Project联合发布研究——「入侵乌克兰的一百天:中俄两国战争叙事比较分析」。研究报告显示,从俄军侵乌后100天内,中文信息空间的叙事以低成本的方式重复俄语叙事,并且,中俄两个信息空间中可观察到共同主题︰反美主义与反西方情绪、认定俄罗斯为受害者和英雄。
俄乌战事进入第二年,类似传播现象仍在持续。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观察中国对俄乌冲突的叙事,发现,中国媒体仍经常转载俄方论点,但宣传重点有所调整,两个主题逐渐成为主流叙事:中国为「劝和促谈」的「英雄」、美国为「拱火浇油」的「反派」。
研究:俄乌战期间 中国复制俄语叙事
上述报告收集了2022年2月12日至5月31日的叙事,选择三个话题进行分析:生物武器实验室理论、布查大屠杀、制裁俄罗斯。根据角色、故事寓意和操纵技巧分析叙事,其中将西方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角色进一步细分为英雄、反派、受害者、棋子。
叙事分析表明,中国叙事在普通话信息空间中以低成本的方式重复俄语叙事,一种方法是在中文语境中间接或直接引用俄罗斯官员或媒体的言论。在生物武器实验室阴谋论中,俄罗斯在两个信息空间中都扮演了英雄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中俄宣传都旨在推动一个叙事,即美国和乌克兰正在合作攻击俄罗斯。
在针对俄罗斯制裁的叙事中,俄罗斯通常被描绘成受害者,且在中俄两个信息空间观察到的叙事都突出了西方机构和国际社会在俄罗斯制裁问题上存在分歧和对立。例如,在布查大屠杀的叙事中,很多媒体报道将西方社会描绘为反派,俄罗斯则被描绘为受害者,这些叙事格外注意将布查大屠杀的责任转嫁给乌克兰和西方。
亦有其他机构发现,俄罗斯虚假信息使用的主要叙事在俄乌战争期间持续进行。美国国务院为揭露和打击外国宣传和虚假信息所设立的「全球参与中心」(Global Engagement Center, GEC),在俄乌战周年之际发布「克里姆林宫为无理战争诡辩的谎言之年」报告,介绍俄罗斯虚假信息和宣传生态系统所采用的五种最主要的虚假言论:1)北约对俄罗斯的包围以及俄罗斯「不是侵略者」;2)「 乌克兰挑衅」和「对顿巴斯的种族灭绝」;3)去纳粹化和去军事化;4)将战争从「去纳粹化」重新描述为「去撒旦化」;5)「捍卫俄罗斯主权」对抗西方。
「全球参与中心」特使暨协调员鲁宾(James Rubin)日前接受英国广播电台(BBC)访问时表示,中国一遍遍重复俄罗斯关于这场战争的谎言,重复俄罗斯对于生物武器主张的谎言,还称美国推动这场战争,这都是他们的虚假陈述。另据德国之声报导,鲁宾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花费数十亿传播虚假信息,包括在乌克兰问题上完全与俄罗斯保持一致的虚假信息。
中国宣传主题 劝和vs拱火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至今逾14个月,据台湾人工智慧实验室(Taiwan AI Labs)所设置的未来媒体暨虚假讯息研究中心观测发现,中国外交部提到乌克兰、俄罗斯的次数在战争初期出现高峰,当年5月后减少,今年2月至4月显著增加。
今年2月至4月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包括俄乌战周年、习近平访问俄罗斯、芬兰加入北约等;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检视中国外交官员近期有关俄乌冲突的发言,发现他们经常提及中国「劝和促谈」、美国「拱火」。这些高级别官员的观点,也经过中国国内媒体进一步传播、放大。
台湾人工智慧实验室未来媒体暨虚假讯息研究中心查询中国外交部使用「劝和促谈」、「拱火」等关键字的次数,发现中国外交部在俄乌战初期说过,但今年2月至4月出现使用高峰。要注意的是,中方常用这两个词回应俄乌议题,但谈论台海情势时,也会指控美国拱火。
今年2月以来,中国陆续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前在俄媒发表文章,都可看出中国将自己角色定调为政治解决危机的倡导者、劝和促谈的推动者,站在正义和正确一边。
习近平与泽连斯基通话后的中方声明更明确指出「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中方将坚持劝和促谈,为尽快止战停火、恢复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若套用本文开头所列举,按照报告中定义的角色类别,中国正塑造自己为「英雄」。
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指控中国可能军援俄罗斯,中国否认向冲突的任一方提供武器,并塑造自己为遭污蔑抹黑的「受害者」。
有关军援争议,中国一方面澄清,一方面藉机传播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向乌克兰战场输送致命性武器、大发战争财的「拱火」反派。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4月6日例行记者会直说,「美国还有北约这样的军事集团对乌克兰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也经常以「拱火」为题报导,例如新华网「一年了,美国还在给乌克兰危机拱火」,中新网「美国继续拱火,为乌克兰办『兵棋推演』」等。
媒体借题发挥,放大虚假叙事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观察到,在俄乌战争中,中方立场站在批评美国、北约,但外交官员在正式场合发言时,对某些较敏感议题表现相对克制。然而,不少有官方背景的媒体会在官方表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并增添误导、虚假的细节报道(参考:事实查核 | 中国促俄乌和谈,美国主张「战争不应停止」?);而在观点评述时,中媒则经常直接单方面地引述俄国媒体、专家的评论。
例如,美国总统拜登2月密访乌克兰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记者会仅简短回应:「各方尤其是大国,应采取负责任态度,为劝和促谈创造条件,多做有利于政治解决的事,而不应火上浇油,更不能趁机牟利。」
而环球网自2月20日至21日对拜登密访乌克兰发布多则具针对性的报导,以下列举三则:
「拜登突访基辅再次宣布军援,梅德韦杰夫回应,提到一个问题」指出,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媒发文,指西方向基辅提供大量武器和资金,允许北约国家的「军事工业综合体」赚取大量资金,并「隐藏」武器以将其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
「白宫谎报行程之后,拜登闪访基辅送5亿美元礼包」指俄新社称,俄罗斯科学院教授亚历山大·古谢夫认为,拜登此次访问乌克兰证明美西方已成为乌克兰冲突的直接参与方,意味著在美西方国家支持下,俄乌冲突对抗将继续进行下去。塔斯社称,俄罗斯独联体国家研究所副所长弗拉基米尔·扎里欣认为,拜登此举意在挑战俄罗斯总统普京。
「拜登突访基辅在社交媒体引馀波:网友质问『为甚么不去俄亥俄』? 」一文大量引用推特网友说法,质疑拜登为何不去近日发生「毒列车事件」的俄亥俄州,并搭配嘲讽拜登的漫画、照片等。而且,这一篇又出现上述报导引用的俄国学者古谢夫与扎里欣。
上列几则新闻,有的仅报导单一俄罗斯官员说法,有的虽然引述《卫报》、《纽时》等英美媒体报导拜登行程的内容,但在观点评述上,明显以俄罗斯媒体报导所访问的俄国学者为主。
另一个案例是芬兰加入北约。中国外交官过去曾多次公开抨击北约东扩,但去年5月谈及有关芬兰申请加入北约时,中方称「重大的进展」,并表示会给中芬关系带来新的因素;芬兰于今年4月正式加入北约,中国官方并未对此表态。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注意到,中国官方相对冷处理芬兰入北约,但《中国日报》、央视等多家媒体报导了俄罗斯官方立场,俄罗斯官媒也引述所谓中国专家的分析,指芬兰加入北约将损害欧洲安全。
从上述报导可见中国官媒持续引用俄罗斯官员或媒体的言论,以及中俄宣传协作的痕迹;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中国官员、官媒在宣传工作上的角色与分工。
结论:
透过上述研究、台湾人工智慧实验室——未来媒体暨虚假讯息研究中心的数据资料,以及深入分析中国针对俄乌冲突的发言要点,我们发现,俄乌开战至今,中国对这场战争的叙事有其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中国媒体的战争叙事始终和俄国媒体舆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变化的是,在中国媒体和官方发言的战争叙事中,中国对自身角色定位随战事出现微妙转变,从初期官方表面上维持中立,欲置身事外,到后期更变为积极打造和平维护者的「人设」。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总结观察到的现象:1)从俄乌开战至今,中国一直透过引述、转载等方式协助俄罗斯宣传,也持续将责任归咎于美国和西方;2)中国今年尤其频繁传播自己「劝和促谈」,指控美国「拱火浇油」,包括习近平与泽连斯基通话后的中方声明,也使用这两个词;3)涉及美国领导人出访、特定国家加入北约等较敏感议题,官方正式发言相对克制,由官媒借引述俄国官方、媒体说法,或是所谓国际专家分析,以达到批判目的。
附:入侵乌克兰的一百天:中俄两国战争叙事比较分析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sia Fact Check Lab)是针对当今复杂媒体环境以及新兴传播生态而成立的新单位。我们本于新闻专业,提供正确的查核报告及深度报道,期待读者对公共议题获得多元而全面的认识。读者若对任何媒体及社交软件传播的信息有疑问,欢迎以电邮afcl@rfa.org寄给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由我们为您查证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