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公布今年首季經濟按年增長18.3%,增速創紀錄新高,但低於市場預期的19%。有經濟學者認為,如加入去年同期經濟負增長6.8%的考慮,兩年平均增幅只有5%,仍然低於官方定下的長期目標。再加上出口增長未必能夠持續,不能對中國經濟前景過分樂觀。(喬龍/程文 報道)
國家統計局周五(16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大幅增長18.3%。
有形容這一刷新紀錄反映,中國經濟在去年初因新冠疫情而陷入深谷後,已經復蘇並保持增長勢頭。
但對於中國今年首季度GDP大幅度增幅,北京大軍智庫經濟咨詢公司主任仲大軍認為,去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幅為負數,如果用今年的18.3%扣除去年的負6.8%,實際增長與往年相差無幾。
仲大軍:去年同期是負增長6%以上,你用這麼低的起點相比,你的增長能不高嗎,如果去年正常增長6%的話,那天今年18%減去負增長6%,再加上正增長6,減去12就是今年增長,就像平常年增長6%一樣。
去年同期負增長 兩年平均僅增長5%
去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遭遇了負6.8%的歷史性萎縮,是因為新冠病毒的首次出現,迫使中國大部分地區經濟停擺。
據分析顯示,若以發生疫情前的2019年數據作比對,今年同期則增長10.3%,平均過去兩年增長約5%。另外,如以環比計算,今年首季經濟按季增長只有0.6%。
儘管數字未如預期樂觀,仲大軍認為,中國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已經很不錯了。
仲大軍說:中國受疫情影響也很嚴重,再加上在疫情期間倒閉了很多中小企業。我住的周圍街道上有些店舖,到現在都沒營業,都關閉了。
國內物價上漲最終將影響出口
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架馬車」。此次經濟增速達到18.3%,主要是中國的出口貿易所帶動。
在消費方面,仲大軍認為,隨著居民消費品價格持續上漲,目前,中國的消費數據依然疲弱。至於出口,仲大軍擔心,物價上漲後續會對製造業帶來衝擊。
仲大軍說:由於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導致中國出口企業也賺不了多少錢。國內首先是大宗商品都在漲價,商品漲價後很快傳到下游產品,接下來中國的出口產品都要漲價。
出口貿易及外貿順額增不代表經濟好
中國海關總署周三(13日)公布,今年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8.4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2%。對此,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張女士對本台說,今年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數據反彈,原因是目前外國疫情仍然嚴重。
張女士:比如說東南亞的一些工廠,還沒有大規模恢復生產。今年第二季度相信也不會太差,因為外國疫情還沒有控制住,還沒有大規模恢復生產。現在出口量大不代表中國經濟向好。
統計局指,今年首季經濟面對疫情考驗及外部環境不確定,但經濟開局良好,持續穩定恢復,生產需求擴大,就業物價穩定。不過,經濟恢復的基礎仍不牢固,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顯,發展中又出現一些新情況及新問題。
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說,首季制造業投資按年增長29.8%,兩年平均下降2%,仍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目前水平相當於疫情前約96%。下一步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深化改革開放創新,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外,劉愛華說,中國就業和結構壓力同時存在,隨著經濟恢復要繼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而統計局對逾9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調查顯示,44%受訪企業面臨招工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