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執政聯盟對封殺華為存分歧 折衷方案加入政治禁令冀達共識

0:00 / 0:00

德國執政聯盟正努力達成折衷方案,致使新版的《德國電信網絡安全法案》獲得通過。法案規定只有達成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共識,才能排除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據透露草案亦加入政治禁令的內容。時評人批評德國政府在該問題上舉棋不定,認為面對涉國家安全紅線問題時,唯一可做的是封殺華為。(吳亦桐/程文 報道)

路透社和德國《商報》相繼披露,德國執政聯盟內部需要達成「華為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共識,才能將華為設備排除在5G網絡建設之外。

德國《商報》報道稱,德國政府不想將華為排除在5G網建之外,但還是計劃制定嚴格安全法規的《電信網絡安全法案》。

德國法學學者錢躍君向本台表示,德國企業首先考慮的是經濟利益,而國家首先要考慮的政治安全,民眾考慮的是自己不受到專制的威脅,因此執政聯盟在華為進入5G建設中要權衡各方訴求,目前的《德國電信網絡安全法案》最新版本,相比較去年的第一版本,加入政治禁令是各方最大公約數,而新冠疫情亦是其中催化劑,疫情使德國更加意識到專制危害。

錢躍君說:從國家安全上,當然要立即排除華為,華為背後是一個專制政權,民主國家不希望被籠罩在專制陰影下;而從經濟成本上當然希望繼續沿用華為。德國政府夾在當中,政策設立上搖擺不定。但武漢病毒肆虐到全世界,讓民眾切身品嚐到專制的危害。德國提出的《電信安全法》第二版本加入了新的限制,德國政府有權隨時查詢德國電訊運營商產品的安全狀況,有權隨時限制、甚至中斷德國電訊公司使用有些來自專制國家的企業的產品。

錢躍君也認為歐洲各國已在排除華為上達成共識,所爭議的只是,是要立即排除華為,還是要留有一個緩衝期和過渡期;在具體施行上,是像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一樣,僅僅以行政手段,還是像德國一樣以立法和行政手段。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 默克爾旁邊站立者)在過往顯示出無意封殺華為,遭到一執政聯盟內部及在野黨政治家的批評。 (德國聯邦政府網站)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 默克爾旁邊站立者)在過往顯示出無意封殺華為,遭到一執政聯盟內部及在野黨政治家的批評。 (德國聯邦政府網站)

德國內政部發言人稱《電信網絡安全法案》已於上周四(19日)提交給其他部門,並表示該法案採納了先前與各部委討論的結果,並提出了新的折衷方案。

該法案是由德國總理默克爾組成的政府聯盟推動,據報目前提出的版本中對如何判定電信供應商是否值得信任卻存在分歧。

德國時評人成世光批評德國政府的扯皮作法,他認為德國在封殺華為問題上久拖不決,執政聯盟之間的分歧也令人懷疑是政黨之間的角力,他批評德國執政聯盟都未在此問題上設定明確的「紅線」,即涉及到國安安全和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時,應該直接禁止而非討論各種附加條件。

成世光說:如果國家安全是一個絕對利益的話,這是一個紅線,這裡沒有折衷的問題,就是我們在懸崖上,我們絕對不會等到人掉到懸崖時再劃一條紅線。碰到直接紅線的問題,那就沒甚麼好談的。現在不是華為這個企業,而是中共政府的問題,它已經不是競爭者,它是敵人。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歐盟團結起來抵抗中共,可惜德國這個龍頭大國卻不這樣做,它應該跟華為說不!

成世光也批評德國電信運營商只顧逐利,而忽略國家安全和民眾個人信息安全,呼籲德國政府傾聽民意。

成世光說:資本家本來就沒有祖國!他從來沒有拿國家安全在做考量,可是陪葬的卻是我們全部的人。所以德國政府不能問他們,而是要問我們的意見。

據報道,《電信網絡安全法案》長達92頁,其中規定,電信設備商必須保證其技術不會給網絡攻擊者留下任何後門;除此之外德國政府有權出於政治原因,叫停某些網絡技術的使用。相比去年10月披露的草案最初版本,增加了政治禁令。這也顯示,德國外交部、德國情報部和內政部安全專家的立場在關鍵問題上佔據主動。

一位政府消息人士稱,最新的法案文本有望於下月獲默克爾內閣批准。

在德國,附條件的禁令都將需要有力的證據和壓倒性的政治理由,即類似美國所宣布的「對國家安全構成隱患」的理由。對華為來說,新法案也將有戰術上勝利的可能性,華為一直否認美國的「間諜指控」。

對於德國的三大運營商——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沃達豐(Vodafone)和 O2(Telefonica Deutschland)來說,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消息,因為它們依賴華為。早前沃達豐德國首席執行官阿梅特斯萊物(Hannes Ametsreiter)曾公開稱,如果捨棄華為,5G網絡將延遲5年,且更換設備將耗資數十億美元。

去年10月,德國最早的《電信網絡安全法案》的草案被曝光,其中要求電信供應商證明自己值得依賴,並且保證不向外國洩露機密信息,這意味著只要華為做出保證,就不會被排除在德國5G網建之外。該內容引起巨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