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變反共運動? 民間報告:仍未可知 陳方安生:國際模式壘決中國模式

0:00 / 0:00

香港民意研究所周五(13日)公布有關反修例的民情報告,報告指特首林鄭月娥誤解了《逃犯條例》修訂的象徵意義,令事件最終可能會演變成「反北京」及「反共運動」。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更暗批林鄭「傲慢」、「無智慧」,拒絕聆聽民意。(潘加晴 報道)

在香港,公民實踐培育基金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撰寫的《反對修訂逃犯條例民間民情報告》周五(13日)公布。公民實踐培育基金董事、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在記者會上指,港人無權選出及罷免特首,令遊行成表達意見唯一出路,在6月9日和16日分別有100萬和200萬人上街,但政府拒絕聆聽民意,令事情發展六個月仍未平息。

陳方安生:後來發生的事情持續至今仍未平息,一切源於當權者的傲慢,公然無視清晰的民情,整件事情令人遺憾,拖累了香港的經濟和警隊,人民遭受嚴重身心傷害,包括一些年輕人喪命,當權者咎由自取,有多一些智慧的人輕易就能防止這些事情發生。

陳方安生又批評特首林鄭月娥無視民情,逼使部分人訴諸暴力。她形容這場運動團結了各階層族群,捍衛了香港核心價值。

陳方安生:這場運動的本質,是盲目忠誠、集體主義和服從的中國模式;與崇上法治、多元化、自由及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國際模式的對壘。特首與其管治團隊沒有尊重和回應公眾的情緒和訴求,也沒有為本身的作為和不作為負責任,導致公眾深信表達意見的唯一方式就是走上街頭,當中部份人訴諸暴力,但多數遊行人大致上都是和平的。

香港民研主席鍾庭耀總結報告內容指,「反送中」運動緣於一個「小錯誤」,但林鄭未能及時回應訴求,使運動逐漸發展成「反警察」及「反極權」,最終會否演變成一場「反北京」及「反共運動」,仍是未知之數。

鍾庭耀認為,林鄭誤解了《逃犯條例》修訂的象徵意義,導致政府出現管治危機。

鍾庭耀:我認為事件起初緣於一個「小錯誤」,現在演變成巨大問題是因為特首林鄭月娥誤解了《逃犯條例》通過與否的意義。許多香港人擔心並非《逃犯條例》指出的條文,最重要是許多市民認為條例一旦通過,會對自由很大的侵蝕。而自由,我認為是香港核心價值唯一核心,最重要的核心。

香港民意研究所於今年7月至10月底,訪問1007名14歲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並舉行了3場焦點小組和慎思會議,探討他們參與運動的原因、想法和訴求,整合後再編撰民情報告。

鍾庭耀強調報告無能力陳述所有事實,亦無觸及責任問題,而是希望尋找運動背後的深層原因和矛盾。他希望政府能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回應民間的訴求,以免示威和動蕩會持續甚至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