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4】港府圖書館下架「六四」書籍 民間自發「救書」行動
「六四事件」34周年,港府將這段血淋淋歷史模糊稱為「特別日子」,又帶頭示範在公共圖書館清除六四書籍,在國安陰霾下,「六四」書恐變成學校和書店上的「瀕臨物種」。民間有多位老師和學者自發「救書」,拯救這正被「洗白」的集體記憶。其中,中文科老師宋礎安接受本台專訪,指在白色恐怖下更應人人「救書」,「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讓下一代有書可讀、有史可鑒。問及會否被港府視為「違法」的軟對抗,他稱只是盡本來政府應盡的責任,「若連我這種小人物也被狙擊,這是很可悲」。
港府「滅書」 港人自發「救書」
《港區國安法》生效後,踏入第34個「六四」,在「六四」印記被官方洗擦的洪流中,輪到「六四」書籍被列入港府轄下的香港公立圖書館的「滅書」清單。不過,同時亦有不少港人自發「救書」。
資深中文科老師宋礎安就是其一。他在社交平台設立「宋老師書檔Teacher Sung's Books and Archives」,發起收集「從香港公共圖書館消失的書籍」清單的行動,呼籲港人協助整理和搜羅近年大批被消失的書籍資料,目前書單已多達逾300本,包括「六四」和「公民抗命」等相關議題的書籍。
宋礎安向本台稱,無法容忍這些書籍就此消失。
宋礎安說:這是集體記憶問題。這些書不見了,將來大家要到哪裡去找尋這些書?這些書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大家平時各有各忙,未必會想起它們。但有需要時,想找也找不到,這就是很不幸的。人類活到今日,都是要從歷史汲取教訓。有發生過的事,不可以當沒有發生。
不過,他以救「六四」書為例,坦言過程很困難和充滿無力感,尤其是最近公共圖書館為護國安而大批下架書籍的討論熱潮減退,令這感覺更強烈。
宋礎安說:熱潮過去,未必再有人刻意去尋書。視乎我有多少時間和錢,而事實上我是沒有錢的,可做得幾多得幾多。
宋礎安指,目前最大可能做到的是「保住書名」,讓大家知道有此書的存在,而自己自掏腰包買的書,以其一人之力始終有限,亦沒太多地方可藏書。
坊間已難尋「六四」相關書籍
特首李家超早前回應圖書館下架一事,稱「這些書仍在書店有售,如果市民想買,可以去買」。對此,宋礎安並不認同,他指在「六四」書籍方面,坊間尋找並不易,當中不少已出版久遠、甚至絕版,再版的書或新書並不多。
宋礎安說:不是沒有,但一定不是如政府所言,可以在坊間書店找到這方面的書。本來只有香港公共圖書館有最龐大資源、空間、人力和財力可以做到(保育書本),本來其使命就是讓書籍留住,這絕對不是私人書店可以做到的。
本台嘗試跟進了解,被指與中聯辦有關聯的聯合出版集團旗下「三中商」(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在香港的市佔率達8成,本台分別以「六四」、「1989年」、「天安門事件」在該3間書商官網搜尋,均顯示「沒有結果」。至於來自台灣的「誠品」和坊間獨立書店,仍找到有關書籍,但上架量並不多,與公共圖書館至少下架的逾140部書目,更是相差甚遠。
「六四」印記逐漸被「清洗」 變得愈來愈「地下化」
在香港「後國安時代下」,「六四」印記逐漸被「清洗」,包括維園難再有燭光,民主女神像、國殤之柱被拆,「六四」歷史亦在學校被淡化。宋礎安認同情況如持續下去,港人接觸「六四」的資料會變得愈來愈「地下化」,渠道亦被削,「連學校、政府都不去主動提供,學生可以完全不知這些東西發生過」。
宋礎安說:香港學生讀書風氣不多,看書多數只為做讀書報告。現在沒有了通識科,而學生在學習時選書,不會刻意去找已下架的書籍,你給甚麼就看甚麼書。早幾年,連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學生都不知道,何況「六四」?
學界組織「優質圖書館網絡」創會會長呂志剛接受《明報周刊》訪問時表示,學校圖書館的館藏近年不停刪減,除涉及「六四」、敏感政治議題或帶政治隱喻的書籍外,還有如《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甚至禁止學生帶書在校閱讀。有學校更反映教育局人員巡視館藏後,指名作家魯迅的著作「鼓勵學生上街」,亦不應在學校的圖書館內出現。
守護史實真相「人人有責」
宋礎安認為,學校正承受港府龐大壓力,對此情況「並不意外」。當學校、政府發揮不了,就要發揮民間力量,強調「守護史實真相,是人人有責」。
宋礎安說:保護真相,正如宗教上守護真理。這世界不守住真理會如何?大家都可想而知有多嚴重。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去買書,我巴不得所有無名氏都可以自發保育書籍。一人力量是很有限,但在白色恐怖的社會處境下,不敢連結那麼多人,因為會隨時被人一網打盡。唯一可做的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現在找這些書出來如同種子庫一樣,為將來終有一日,政治社會環境有變,可以找到出來再發揚光大。
「違法」軟對抗?僅盡政府本來應盡之責
至於收藏被官方「刪去」的書目,會否憂慮成為港府口中「違法」的軟對抗?宋礎安稱,僅盡政府本來應盡的責任。
宋礎安說:他會嚇我是違法的,正如「六四」集會,局長說你們不可以做違法的事。但甚麼是違法的事,你自己去想。我很清楚,現在政府連軟對抗都受不起。若連我這種小人物也被狙擊都很可悲。怕與不怕,只是硬幣兩邊而已。
多個學者亦用不同方法「救書」
除了宋礎安,正在台灣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梁啟智,上月中亦於其社交平台表示,正向各方收集香港社會相關的書,並送去台灣的大學圖書館。梁啟智表示,現在已有不少有關「雨傘運動」後的書籍,在台大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上架,他呼籲「各位下次去台灣旅行的時候,有興趣的話可以進去看。台灣的大學圖書館是對外開放的,遊客只要在門口登記,和把背包寄存就可以」。
同時亦有人以「網絡」救書。港產密碼貨幣LikeCoin及DHK dao發起人高重建,成立「香港去中央圖書館」(Hong Kong DeCentral Library),目標是掃瞄所有香港的紙本、書報、雜誌,方便長期保存和日後發展。他在網誌稱「不是跟政府對著幹,反而是自資替政府做其該做而不做的事」。高重建勉勵大眾,不要習慣恐懼,把事情想得太敏感,或者太複雜,他強調自己尊重知識產權,況且自己「膽小如鼠,連不合情理的法律也會緊守」。他表示,圖書館保存了人類歷史文化和普及知識,也是社會的縮影。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同時也珍惜社會資源,去你的香港公共圖書館」。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