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時代】港圖書館連環下架「敏感」書 業界憂寒蟬效應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一年半,香港公共圖書館屢次下架數十部「敏感」書籍,最新被選中的有資深傳媒人區家麟關於香港新聞審查的學術論文書。另外相關消息均經由市民借書時揭發或親中報章狙擊後,公眾才得悉,至今港府仍未曾公開具體下架書籍名單和數量。本台綜合資料,發現至少過百書籍疑因《國安法》「被消失」。有香港出版界人士批評,當局此舉造成寒蟬效應。
自國安法後 港圖書館至少5輪收起館藏
本台整理多間傳媒報道,自2020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實施後至今,康文署轄下香港公共圖書館,至少有5輪因應《國安法》收起館藏,至少涉及106部書刊。
值得關注的是,《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的法律隱憂一直引起社會疑慮,港府下架涉違《國安法》書籍,亦令各界恐觸及「禁書」惹禍。
彭志銘:港府做法「鬼鼠」 理應「開誠布公」
香港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其著作《打橫嚟講2,愛香港不愛黨白皮書》,亦是今年5月被收起書籍之一。彭接受本台訪問時指出,「違反國安法」屬嚴重指控,港府若以此理由下架有關書籍,理應「開誠布公」,批評港府做法「鬼鼠」(粵義:偷偷摸摸),且審批界線模糊。
彭志銘說:以前我們有明顯界線,如據香港法例(《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尤其圖書館,不可上載二級或三級書籍,但現在並非因應我們明白與否、遵守與否,而是他們(港府)是怎樣就怎樣。
被下架書籍 皆由市民借閱時發現
事實上,圖書館大部分下架消息均由市民在借書時發現,再透過《立場新聞》、《明報》、《HKFP》等傳媒報道才揭發事件,已曝光的包括2020年7月,陳雲的《香港城邦論》、黃之鋒的《我不是英雄》、陳淑莊《邊走邊吃邊抗爭》共9本著作;2021年5月,港大學生會學苑的《香港民族論》、鍾祖康的《來生不做中國人》等25本著作;2021年11月,29 部關於六四及天安門事件的書籍下架,以及資深傳媒人區家麟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等。
另外,部分消息則來自親中陣營舉報和狙擊下港府收起書籍,包括2021年6月,《蘋果日報》被捲入《國安法》案件期間,公共圖書館在民建聯楊學明舉報後,下架30多本涉黎智英的書籍和所有《蘋果日報》;2021年7月,親中報章《大公報》、《文匯報》連日狙擊後,公共圖書館再下架鍾祖康的《向中國低文明說不》、戴耀廷《香港憲政的未來》系列書籍等,共至少12部書籍。
彭志銘:當局「龍門任搬」 為業界帶來寒蟬效應
彭志銘稱,若然當局因有關書籍果真違反國安法而作出行動,仍情有可原,惟當局處理手法不公開透明,令人質疑當局「龍門任搬」,令人難以理解是因作者被拘押、書本內容、題目,抑或甚至追溯期才被「列禁」。
彭志銘說:我已聽過無數次港府說,認為有可能違反《國安法》,但黎智英談及飲食、生意成功之道的書本,那些書是如何違反了國安法呢?港府都未曾回應。陳淑莊說旅遊的書,又為何不見呢?對事,還是對人呢?甚至對題目,黎廣德談及保育的《釋放香港》,因為書名又不見了。若是對內容,區家麟那本是博士論文,更是2017年前完成,追溯期如何定?而且只是學術研究,更是有人續借時才發現,有多少本被(下架)?我們是不知道。
彭志銘續稱,港府做法所帶來種種問題掀起寒蟬效應,且有「示範」作用,令教育界、出版界、新聞界和文化界等承受巨大壓力、人人自危,思考是否要跟隨官方「禁書」列表,不但不敢出書,更會「逐本、逐頁、逐字」審查,務求達到官方「滿意」的要求。
康文署仍未能交代具體「禁書」名單和數字
康文署過去多次回覆傳媒查詢時,均拒絕交代具體「禁書」名單和數字,今次回覆本台查詢亦不例外,如以往口徑一致,僅表示「港圖書館館藏必須遵守法律規定,當康文署發現館藏涉嫌內容可能違反《港區國安法》或相關法律,會以嚴肅態度處理,暫停有關館藏的服務,並與有關部門研究內容是否違反相關法律。」
據康文署最近於今年6月的回應,當時發現 72 項館藏涉嫌內容可能違反《國安法》,正暫停有關館藏的服務,研究內容是否違反有關法例。如今下架書籍數字恐已遠超過當時說法。
記者:李智智 責編:張薇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