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跨境巴士司機工時過長 乘客安全受關注

0:00 / 0:00

通車一星期的港珠澳大橋,客流量在剛過去的周末及周日突創新高,超出跨境穿梭巴士站的運載能力,大批乘客因輪候時間過長而感到不滿,政府表示關注此現象,會與營運商跟進。另一方面,有穿梭巴士司機反映工時長,學者擔心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容易造成交通意外。(劉少風 報道)

過去的一個周末,大批旅客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出境去珠海及澳門,周日(28日)有約78000人次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創通車後新高,高峰期每小時超過3500人次,在黃昏至晚上時分,不少人過關後要等兩、三小時才能上車,很多旅客感到不滿。

旅客說:七點幾來到這裡(等車),但排了一個多小時、差不多兩小時,當時(營辦商)就說5分鐘一班(車),其實根本不止5分鐘,有時幾輛車一起來,有時等了很久都不見一輛車。

港珠澳大橋穿梭巴士董事長張廣友接受傳媒訪問時指,沒想過有這麼多人,現有車隊應付不到,即使安排所有車做單向,每小時最多亦只能載2000至3000人,還未計當時在澳門都有很多人等車,他希望本周末假期前做些工作改善情況,研究在公司網站或口岸設置提示,讓乘客預早知道輪候時間。

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周二(30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政府高度關注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的交通情況,會與營運商商討如何加強穿梭巴士的服務,疏導周末人潮。

張建宗說:突然增加(人流),一定是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無論如何一定,我們當局會與營運的有關人士,一定保持聯繫,盡量在假日高峰期間,處理提供足夠交通工具。部分時間突然間有大批旅客到,的確製造一個很大的問題,如何疏導、如何理順,與業界會有溝通,所以這幾日運輸署運房局會緊密聯繫,希望理順好事件。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亦表示,政府已經與穿梭巴士的營辦商檢視商討改善,研究為旅客提供更多資訊,並盡量調配巴士。被問到當局與營辦商的溝通是否不足,陳帆回應指任何新的過關措施,市民和旅客的過關時間及選擇,都需要了解及磨合。

陳帆說:因為旅客數量在一小時內有3500人時,需求亦非常大,我們(政府)正與營辦商商討,看看怎樣可以更好地處理。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恆鑌接受本台訪問時指出,港珠澳大橋穿梭巴士的交通安排不理想,早前曾提醒有關部門周末人流較多,但沒有作出適切及恰當的評估。

陳恆鑌說:可能前幾天不是太多人,有人因此而鬆懈,沒有去適切及作出恰當的評估,就令到乘客要等那麼久,我覺得這個(情況)是絕對不好,而且政府部門一定要汲取教訓,加上營辦商相關(部門),要跟他們再開會討論清楚在這些應變的時候要怎樣處理,大家(乘客)等幾個小時,其實也影響大家使用大橋的意欲。

另一方面,有港珠澳大橋穿梭巴士「金巴」司機向傳媒反映,目前港珠澳大橋港澳線,有約四、五十名司機,每日輪三更,一日要工作12小時,加上到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下班需要3小時,每日工作近16小時,又指港珠澳大橋大風,開車不穩定,加上一條直路,巴士設有限速,令司機很容易「瞌眼瞓」。

政府交通諮詢委員會成員莊太量對本台指,當局應該調整交通政策,營運商亦要設法增加巴士的數量,聘請更多司機,以應付日後的流量。他又稱,港珠澳大橋的設計有問題,司機容易在駕駛途中感到睏,造成交通意外。

莊太量說:其實一般設計大橋,在國內也不會是一條直路,二十幾公里長,因為這樣人們揸車途中會眼瞓(睏),所以很多時候故意(把橋)整到彎,因為防止人們睏,所以設計上有問題,一條高速公路,可以每兩公里,彎一彎,時間性可能比較長,但這個設計會比較安全。

莊太量稱,在現行設計下,只能夠在大橋上廣播,提醒司機駕駛途中不要「瞌眼瞓」。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相信,巴士司機工時長的問題只會出現在周末的高峰期,不會經常出現。

熊永達說:一個人一天工作(時間)長少少,然後給他休息,我相信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不是經常性出現,周日而已,突然來了個高峰,高峰不會經常出現,經常性出現、不夠司機的話,要想一類不需要司機的,就找些無人駕駛(的車),給(它)一條特別的專線。

運輸署宣布,將按申請人投遞次序,陸續發出港珠澳大橋香港跨境私家車配額,餘下約5000張「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預計可以在下個月內全數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