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有大專院校去「政治化」,繼中文大學去年通過「政治與行政學系」重組方案,新學院名稱不再出現「政治」兩字後,城市大學「公共政策與政治」(俗稱:城大政政)學位課程,將於下學年起重新命名為「公共事務與管理」。校方回應指新名符合國際趨勢,惟有現屆學生表示校方無諮詢、「先斬後奏」,並洗去政治學在學校的地位。評論認為,不排除大學高層受壓而去「政治化」。
城大公共及國際事務學系下的「公共政策與政治」學位課程(Public Policy and Politics),將於2024/25年度起重新命名為「公共事務與管理」(Public Affairs and Management ),抹去「政治」兩字。
城大:新名更能符合國際趨勢
針對有關變動,城大表示,現時全球很多公共事務及服務皆為政府及非政府機構跨界別協作,不少全球知名大學的相關學院與學科早已相繼採用「公共事務」(Public Affairs)作其名稱,認為新名更能符合國際趨勢,以及反映實際政策執行。
校方又稱,重新命名後的課程將保持原有的課程框架,課程依然涵蓋一系列的科目包括比較政治,政治哲學及公共管理等,亦對學生的學分要求沒有影響。又強調有關決定經過廣泛諮詢,包括傳閱諮詢文件,以及召開由學生代表、教職員代表和校外人士組成的委員會會議決定,並遵循既定程序進行整個過程。
城生學生:校方「先斬後奏」 課程與預期有落差
城大「公共政策與政治」一年級生Christine周二(5日)接受本台訪問指,看新聞才知道課程被改名,批評校方「先斬後奏」、缺乏諮詢,漠視學生表達權利。而她入讀後發現課程與預期存有落差。
Christine說:「聲稱改了名但內容不變,但是其實我們眼見很多政治科目、學科都刪減了,本身有很多科,現時只有19選修科可以選擇,我覺得他(校方)是慢慢洗去政治學在學校的地位。我本身選政政是為了接觸更多有關香港政治,香港的政策制定、民主派在立法會失去席位,但學校完全沒有提及,暫時都只是讀歷史、外國例子,一些哲學家思想。」
評論:香港政治研究呈「死亡」狀態
曾任職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的黃偉國同日對本台表示,一般而言,學術部門改名是為了重新定位其研究、教學或發展方向,而在香港目前環境下,「政治」變得「污名化」,表面上大學為改善收生情況而改名;但亦不排除大學高層受壓而去「政治化」。而在《國安法》環境下,年輕人難以研究香港政治。
黃偉國說:「現時是否還有院校開辦課程,是關於社會運動或政治運動?關於文化大革命或六四事件?這件事比起學系改名,是更加明顯的步伐,就是現時香港大學有些學系或學術部門,不能任教一些政治方面被視為危險的課程,這方面可能會影響香港新一代年輕人,現時研究香港社會運動、政治發展,完全因為香港政治環境改變,呈現一個不單止落後,甚至是死亡狀態。」
中大、嶺大先後抹去政治
香港除了城大外,嶺南大學和中文大學也先後重新命名包含「政治」字眼的學系,其中嶺南大學2年前宣布,「政治學系」及轄下學士學位和研究生課程改名為「政府與國際事務學系」。
此外,中大去年把包括「政治與行政學系」的3個本科課程納入新學院,並命名為「政務與政策科學學院」。
記者:董舒悅 編輯/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