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清零】香港擬仿中國推健康碼 評論:「數碼極權」來臨

2022.07.11
【鐵腕清零】香港擬仿中國推健康碼 評論:「數碼極權」來臨 新上任的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在周日(10日)說,正考慮要求使用「安心出行」者須實名登記,並實施類似大陸的「紅黃綠」健康碼,當有人核酸驗出病毒,手機程式會轉為「紅碼」,限制相關人士出入某些處所。
法新社資料圖片

在香港,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說,正考慮要求使用「安心出行」者實名登記,並實施類似大陸的「紅黃綠」健康碼,限制相關人士出入某些處所。分析認為可預見香港與中國制度接軌,憂終成全盤操控的「數碼極權狀態」。 

盧寵茂:當確診後 患者的「安心出行」將轉為紅碼 

香港特首李家超新班子、新上任的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在周日(10日)說,正考慮要求使用「安心出行」者須實名登記,並實施類似大陸的「紅黃綠」健康碼,當有人核酸驗出病毒,手機程式會轉為「紅碼」,限制相關人士出入某些處所。 

他周一(11日)上午出席電台節目時再作解釋,強調實名制主要是識別確診人士,並非用於追蹤,並重申當局不會無緣無故把市民的程式轉為「紅碼」。 

盧寵茂說:如果社會的共識也是想控制好疫情,特別是保護我們的老人家、醫院的醫護人員及病人的話,確診的人員應該在家裡隔離或定點隔離,那麼我們的紅碼就可以預防到這裡。要做到這點就一定要做到實名登記,所以我們主要用以識別而非追蹤,我們要識別這個人原來是高風險,確保他不會危害我們的市民,特別是高危人群的健康。 

他於同日下午於疫情記者會再解釋,當檢測證實確診後,患者的「安心出行」將轉為紅碼,以阻他們進入公眾場所。而入境人士居家監測時,「安心出行」將轉黃碼,限制進入特別或高危場所。 

香港上屆政府雖然曾確切表明,「疫苗通」足以達到實名追蹤目標,不會在「安心出行」實施實名制。

新上任的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香港政府新聞網影片截圖)
新上任的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香港政府新聞網影片截圖)

香港居民:擔心日後會延伸為「中國社會信用系統」 

香港居民麥先生接受本台訪問時,對這項措施是否有效用作防疫表示質疑,憂慮只是當權者監控市民的藉口及工具,日後甚至可能會延伸為「中國社會信用系統」。 

麥先生說:將人分為不同類別的人士,然後「紅碼」人士被拒絕使用一切設施甚至服務使用的權利,包括你在銀行提款,就像現在河北(河南),拿不到錢。會否有一天誇張點,你是異見人士的話,你便變成「紅碼」。所以我覺得推出這個是唇亡齒寒,令到這個政府慢慢步入控制的階段。 

香港居民廖小姐對本台指,擔心一旦措施推廣,市民會被監控,香港與大陸無二。 

廖小姐說:如果健康碼會弄成這樣,(我)怎樣也會擔心被監控。而且他那些(制度)好像跟得與大陸一體化,不覺得香港有甚麼獨特的管制及特權。 

健康碼在大陸成維穩工具 

早有聲音認為,大陸健康碼在過去兩年已被變成大陸當局的「維穩」工具。例如早前河南當局就將存戶的健康碼變成「紅碼」,令他們無法出門維權。此外,也有中國維權人士的「健康碼」無故變紅,又或是程式出現異常,使他們無法前往北京、上海等地。例如維權律師謝陽去年11月原本計劃到上海探望被囚公民記者張展的母親,但他先被長沙公安局派人上門勸阻,翌日「健康碼」更變成紅色,使他無法出行。 

作為使用健康碼約兩年的過來人、湖北居民高先生對本台指,現在於大陸,「黃碼」連坐公交、進商場都不能;「紅碼」直接居家隔離。他認為這都是控制,維穩的手段。 

評論:終成全盤操控的「數碼極權狀態」 

時事評論員桑普對本台指,當局透過健康碼制度製造恐慌和被勞役的慣性。以河南為例,有人抗爭時,「健康碼被突然轉紅」。至於香港會否步河南後塵?桑普認為只是時間的問題,最終中國與香港制度將完全接軌。「安心出行」將個人資料掌握並能貫穿生物識別,香港終成全盤操控的「數位極權狀態」。 

對於不少國家正有意甚至已經放鬆防疫政策,香港卻反過來要加強監管,桑普認為這是開倒車。 

桑普說:(盧寵茂)所謂的感染者無自由到處去,這件事好可怕。今天他可以認定你因為「武漢肺炎」而不能到處走,那明天可能可以認定一種病例如感冒,你不能到處走。第二天可以跟你說你有精神上或者思想上的問題,你不能到處走。他不理會重症率、致死率等因素。是緊跟共產黨的意思行事,完全沒有將科學、真相及理性放在他們的考量當中。 

對於實施「安心出行」實名制的提議,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落實有關措施後,未必可大幅度減低個案。他又指,香港正處於復常階段,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是推廣接種疫苗。 

港府由當初自願下載「安心出行」,到去年12月起,市民必須使用「安心出行」方可進出所有表列處所,而疫苗通更在今年2月起全面實施。 

記者:淳音 責編:方德豪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