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刑事化】分析:成中美爭奪目標 科企被逼發聲 日後更難拒港府要求交資料

0:00 / 0:00

港府擬「起底」刑事化,引發美國科網巨擘撤港傳聞。美國政治風險管理顧問方恩格(Ross Feingold)向本台稱,科網巨企面對世界各地政府嚴厲的私隱條例見慣不怪,惟自《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隨即成中美在人權自由戰線上的前線。科企被卡在困局中,不得不發聲。(李智智 報道)

外媒早前報道,Google、Facebook、Twitter等美國科網巨擘組成的亞洲互聯網聯盟(AIC)就當局擬立法「起底」刑事化向港府表達不滿,甚至有傳會撤出香港。

新加坡、泰國早有先例 撤出香港更糟糕

本台就事件訪問美國政治風險管理顧問方恩格(Ross Feingold),他指出,比起新加坡、泰國等其他亞太國家,香港的修例未算更嚴苛。他認為,有關科企會「有些擔憂」自由市場及用戶,但「最後還是會配合」香港的「起底刑事化」。因為雖然新法「是有點麻煩,可是既然其他更嚴的國家都配合了,香港更亦然,更遠不及要撤出香港的糟糕情況」。

面對收緊數據管制 美國互聯網公司身經百戰

對於這些美國知名科企就港府立法提出反對聲音,方恩格說,其實美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擁數十億美元的經濟利益,應對亞太國家政府收緊數據管制「身經百戰、見慣不怪」。但過去兩年,尤其是《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在人權、自由問題上,受美國、英國、歐洲等西方國家「高度關注」,導致這些公司夾在中西關係問題上,只能被迫公開發聲,風波正反映科網企業在困局中面對的「公關考驗」。

方恩格說:因為香港常受美國、西歐國家的關注,香港修例賦予政府、司法單位更多提取資訊的權力,會引起美國、英國政治人物、國會議員和評論員的關注。這些(科網)平台也是卡在中間,若他們沒有表達關注和反對,就會受政治人物批評。

方指,由於科企掌握大量個人數據等敏感資料,在政治戰略層面上,對政府監控非常重要。在中美緊張關係時,科企自然成爭奪目標。而他相信,有關巨企面對世界各地法律風險早有準備,相信會有對策。

Google曾兩拒港警移除要求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Google等多間科技企業已表明,暫時不會配合港府索取用戶數據的要求。方認同,今次「反起底」修例將會加大有關企業拒絕交出數據或移除內容的難度,故使用者需要更要小心。

據Google官方「透明度報告」,自2019年6月30日至2020年12月31日,Google共接獲37個港府提出的內容移除要求。就起底內容,Google曾兩度接獲警方的移除內容要求,包括移除一款分享警察和抗議者的位置資訊應用程式,以及撤除一個網址,其可讓使用者依姓名或警員識別編號查詢警員的資訊。有關要求均遭到拒絕。

據AIC在6月25日向港府提交的信件,當中關注港府對在港海外企業的執法問題,引用去年行政上訴委員會聆訊裁決,總結《個人資料(私隱)條例》除了數據使用者外,不會應用於外國企業。

不過,今次修例擬訂明「任何人」和「任何處所」若不遵守公署刑事調查,即屬違法,變相中介機構及其當地子公司、員工將有機會面臨刑責,違者最高罰款100萬元及監禁5年。Facebook、 Google 、Twitter 未有回覆本台在港員工數目,但據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外界估計至少達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