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爭運動尚未平息,學生在這場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林鄭施政報告中關於教育的表述又格外受到關注。親建制人士曾建議,應加強「基本法」教育,加強「價值觀」教育,以及大幅削減副學士學額等,均被指是具有「針對性」的建議。(方德豪/文海欣 報道)
特區政府指出,學生在被捕抗爭者中的比例相當高。以10月6日為例,警方拘捕逾百名示威者,當中有逾六成為學生,年紀最小是一名十二歲女童。
在這個特殊背景之下,今年施政報告的教育部分,似乎就成為政治角力的延伸。中國全國政協委員、資深大律師、《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胡漢清上周四(10日)會見傳媒時聲稱,「港人對法律認識不足」,建議政府在施政報告內推動《基本法》、法律教育及國民教育,同時應了解公民權利行使時的法律責任。
由於大專學生是社會運動的骨幹,今年親建制團體就建議大幅削減副學士學位。其中,教聯今年建議政府加強「價值觀教育」,又倡議大幅削減副學士學額、只保留實用高級文憑課程。教聯的理據是,適齡中學生人數現跌幅,自資專上院校面臨收生寒冬,部分更面臨倒閉危機。教聯建議,各院校應調整高級文憑課程和副學士課程學額比重;中短期保留實用性強的高級文憑課程學額、大幅減少副學士課程學額。
教聯會會長黃均瑜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就現今社會情況,在「價值觀教育」上最重要是教導和平、非暴力、尊重等,這些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另外他提到,並非要強行學生有愛國的價值觀,因為香港是多元社會,這個未必是核心價值,但必須守法。
黃均瑜說:你問我我就認為愛國不一定要強求,即使是其他國籍的人,在香港居住,都需要了解一下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我想現在對香港的學生來說,如果看最近的表現,愛國對他們來說太高了,應該先守規矩,重回守法守規,跟從《基本法》。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周二(15日)對本台指,《基本法》作為香港法律一項重要環節,讓學生認識的內容及特點是好,但應該要全面認識並接觸不同觀點,而非片面的詮釋方式。他續談及現時社會不少聲音都認為,學生上街抗爭,繼而演變成今天對立的局面,源於通識教育出現問題,葉建源則認為,通識科只是代罪羔羊,問題是施政問題。他認為若加強「價值觀教育」,亦無不可,但必須全面。
葉建源說:如果你說「價值觀教育」,我當然認為應該有,但這個「價值觀教育」,是否只有某幾種的價值呢?例如民主、公義、這些是否也是重要的「價值觀教育」呢?如果我們有一個全面的「價值觀教育」,我認為是好的。但如果只是強調某一兩種價值,而抹殺了其他價值,這便不好。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年的施政報告,以藍色為封面。而在香港的政治光譜中,藍色代表建制,黃色代表抗爭。林鄭今次選擇天藍色封面,按她的說法是「希望香港能好快雨過天晴,重新出發」。
林鄭月娥表示,有決心盡最大努力於周三(16日)進入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她又預告,明天公布的施政報告,會較聚焦談及土地及房屋政策,今次會採取新做法,加入「附編」,交代2017年上任後的工作進度及往後的新措施。
林鄭月娥說:這份施政報告當然是在非常困難的環境下編制,事實上,大家看到我仍然是選用我喜愛的天藍色,我希望香港能夠盡快雨過天晴,我們能夠重新出發。
林鄭月娥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將於周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