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周三(27日)宣布,將更新畢業要求,在2023至2024學年起,陸續將「學習大灣區發展」及「前往大灣區考察」列入必修課程並計學分。香港8間資助大學早前被曝將於新學年全面推行國安教育,教大此番新安排進一步引起關注。對於若有學生拒絕或無法往內地考察和實習,校方回應稱新生在報讀前應已知悉有關入學要求,會就個案情況再作安排。
教大周三舉行記者會宣布,在2023/24學年,入讀該校的「社會學與社區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文化遺產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榮譽文學士」課程的學生,將率先面對新的課程要求。入讀新生須修讀加入大灣區元素的「跨學院核心科目」,科目內容其包括往大灣區考察,學生完成考察後要進行小組匯報及反思,佔1個學分。有關安排預計到2026/27學年會擴展至所有入讀教大全日制學士,平均每年將涉及約1,300名學生。
被問及因應近年香港社會問題和政治因素,若有學生拒絕往內地,或因法律或無回鄉證等問題而被拒入境內地,校方會如何處理?教大協理副校長(學術事務)及教務長鄭美紅稱「會視乎個案而定」,但指出大學會在課程簡介上列明有需要到內地考察,相信學生應已知悉有關就讀要求,若學生有個別原因無法成行,則應向校方提出申請及提交證明。
鄭美紅說:如果有同學有其他原因,例如無證件或者從某些地方來,拿不到國內簽證,這些情況可以按個案申請,等於其他課程,如果他有其他原因可提出,與老師商討如何安排。
教大:大灣區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
至於校方為何課程將「大灣區」列為考察的必要選址?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稱,大灣區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新增課程內容以「立足香港」、「認識國家」和「放眼世界」作為導向,故有助提升學生的專業、師德及創新等各方面的競爭力。

李子建說:課程向教資會申請時已內置,正如我所說,教資會都希望8所大學多認識大灣區的元素。故為何一定要加入「大灣區」的元素,我都相信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大灣區發展是整個國家發展策略,亦提供很多開拓視野,融合發展的機會。我們經常持守想法,是令同學有足夠裝備,最後工作選擇都是交給同學。
他又指,今次新課程要求已籌備逾年,並已獲教資會批准,考察內容亦會配合學生所主修專業知識和要求作安排,涉及歷史文化、創科及經濟等,預計考察費用全免,至於檢疫隔離所需支出和安排則仍需商討。
另外,教大2022/23學年下學期起,與3間大灣區港澳子弟學校合作,包括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及東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推出「大灣區學校體驗先導計劃」,供主修教育的學生申請赴內地實習,為期3周。各校分別提供4至6個實習名額,可任教中、英、數、體育及視藝等科目,期間有觀課、導修、試教等活動,教大亦會安排導師觀課及評分,表現理想者可獲發證書。
對於香港移民潮下,本學年公營及直資中小學教師流失創近年新高,達4,050人,較上學年急升7成。問及教大的教員流失情況和影響,以及畢業生留港、赴內地或海外就業的具體數字,校方均未能正面回應。
李子建稱,教大去年有9成多的師資培訓課程畢業生留港工作,校方亦歡迎學生到大灣區教學,又引述最近許多大灣區機構研究反映,香港年輕人有興趣加入大灣區,而隨著越來越多港澳子弟學校落成,在大灣區開展事業愈趨成為教大畢業生選項之一。
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校長黃騰達透露,內地港澳子弟學校的聘請要求,主要參考香港教育局註冊教師的師資要求和及薪酬水平,不同院校亦會為港澳教師提供食宿等便利條件,又指香港教師兼具英語和國際視野的競爭優勢,相信內地學校對香港教師有一定吸引力。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