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新政府首《施政報告》強調搶企業、人才 學者:措施不敵新加坡

0:00 / 0:00

香港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內容主打經濟民生、少談政治,其中如何「搶企業」和「搶人才」成重中之重。包括建議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吸引年薪超過250萬港元或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留港兩年,人才居留滿7年可退回置業的額外印花稅。至於如何留住本地人才,《施政報告》未見有具體建議。經濟學者分析,有關措施對外來人才及企業缺乏吸引力,並不敵競爭對手新加坡,憂慮港府側重內地市場下,會大大降低香港的「國際性」。

《施政報告》主打經濟民生、少談政治

香港特首李家超周三(19日)在立法會發表他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為香港訂下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表明發展的前提是要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李家超整份《施政報告》有86頁,不過具體觸及政治政策的著墨甚少,除了土地房屋政策等民生議題,主要聚焦於金融及經濟、創科、吸引人才等。

李家超整份《施政報告》有86頁,不過具體觸及政治政策的著墨甚少。(石頭 攝)
李家超整份《施政報告》有86頁,不過具體觸及政治政策的著墨甚少。(石頭 攝) (YUCHUN.WAN)

其中較大的政治改動,是改革公務員制度,明年首季會更新《公務員守則》,要求他們具備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意識,履行「愛國者治港」原則,並設立賞罰機制,培訓和提拔表現出色的公務員。

李家超說:推出行政長官表揚榜獎勵計劃,由明年起定期公開表揚優秀,並具示範作用的團隊或人員,如有表現欠佳的人員,經督導和輔助後仍沒有改善,應及時終止聘用。我們會優化公務員紀律機制,按公平、公正原則及早懲處違紀人員。

李家超:要「搶企業」、「搶人才」

港府積極吸納外來人才,估計未來3年每年輸入至少3.5萬名人才,逗留至少一年,比起過往兩年年均人數多4成。

李家超說:香港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亦是內地對接國際市場的重要窗口。我們必須更積極和進取地搶企業、搶人才。

報告提出,香港今年將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帶領,專責向內地和海外的重點企業,提供特別配套措施和一站式服務,針對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新能源科技等策略產業,主動接觸內地及海外企業,度身訂造土地、稅務和財政安排。另外,將從「未來基金」撥出300億港元,成立「共同投資基金」,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

「搶人才」方面,港府將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過去一年年薪達250萬港元,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過去5年內累積3年或以上工作經驗人士,可獲發為期兩年通行證來港發展,不設限額。

另外,港府亦宣布向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兩項印花稅,他們如在港置業,可於居港7年並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就仍然持有的首個住宅物業,申請退還已繳付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與首次置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看齊。這個安排適用於即日起簽署的買賣協議。

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方面,撤銷科技公司輸入人才時必須增聘本地僱員的規定,以吸引更多外來人才;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原本每年有4000個配額,《施政報告》建議未來兩年取消上限。至於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業安排,建議將試行擴展至香港的大學於大灣區校園的畢業生,可以來港逗留兩年找工作,一年後檢討政策。

港府側重吸引內地人才? 學者憂降低香港國際性

外界質疑,今次《施政報告》側重與內地接口,引入人才的措施多數是便利內地。其中以「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取消配額為例,資料顯示過往近9成申請來自內地。

根據立法會文件及入境處的資料顯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由2006年實施至今年上半年,一共批出10,278宗個案,當中9,129宗申請來自中國內地,佔近9成。

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認為,《施政報告》對於外來人才的吸引力不大,例如推出人才在港置業居港7年後可獲退印花稅方面,有關措施是欠缺靈活性,人才多數會先在香港租樓,而不會立即被「鎖在香港」。另外,他憂慮港府如果只側重於吸引內地人才,會降低香港的國際性。

李兆波說:有些內地人才會因為這些措施而受吸引,但你是否只吸引內地人才?你的城市那麼多內地人,變成國際化程度很低,香港是否再聲稱自己是國際地市?當然很多地方都與內地經濟有關,日本、泰國都是,沒有內地遊客是很大問題,但我們都希望香港與其他內地城市有些分別,常常說國際金融中心,究竟哪方面是國際?

李兆波亦指出,以往香港有獨特優勢,如果變成與內地一樣的城市,對內地人才亦欠缺吸引力。

李兆波說:就算內地都一樣,能幹的人有其他選擇,未必會這樣做(來香港),因為以往香港有獨特性,連接著國際,與內地不同,現在與內地那麼接近,我不如到上海,屋都大一點。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走向「內地化」?

施政報告中關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到「十四五」規劃、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為香港注入源源不絕的發展動能。

為達到此目標,施政報告說,港府將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由特首擔任組長,3位司長任副組長,從策略和宏觀角度推進及督導跨局工作,加強與內地機構溝通,並定期舉行國家政策解讀活動,工作包括強化香港與內地省市合作機制,進一步打通大灣區、推展香港與「一帶一路」發展等。

至於如何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報告指香港要提升融資平台國際化、強化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優勢,推動市場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投資工具;加強互聯互通,盡快完成兩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北向通」的準備工作;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推動香港成為內地及海外政府和綠色企業的首選融資平台等。

學者:內地經濟開始面臨挑戰 新加坡 GDP 超越大灣區

李兆波向本台稱,港府加強與內地聯繫是無可厚非,不過他認為港府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以帶動經濟,是出現邏輯問題。

李兆波說: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背後東盟經濟的GDP是大過大灣區,如果我是一個高端人才或企業,會選擇一個市場,在增長潛力或各樣好過大灣區,因為大灣區只是落駐中國,不是不可以(投資),企業來說可以分散投資,人才來說就要小心,因為內地經濟開始有很多挑戰,反而東盟不斷上升,加上近年香港政府的管治水平是有問題,與新加坡比是高下立見。

過去兩年,香港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如何留住本地人才,《施政報告》未見有有具體建議。李家超在記者會中回應指,報告內有提及要鞏固教育水平,向大家展現香港的未來願景,令大家都願意來港或回來香港,更形容香港有「強大的DNA」。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