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工程师资格互认可跨境执业 业界坦承两地标准不同需时适应
香港与内地进一步「融合」,香港工程师学会与内地工程师团体,近日签署「资格互认协议」。这意味两地工程师可以跨境在当地执业,有关细节仍待公布。外界忧虑大陆「豆腐渣」工程会带入香港,不过有业界认为,香港会做好把关及审查,相信质量有保证;但他们亦坦言,香港建筑程序较复杂、要求较高,两地都需要花时间适应。
香港工程师学会(The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与中国工程师联合体(Chinese Society of Engineers,CSE),上周日(21日)于「大湾区工程师论坛」签署资格互认协议。香港工程师学会又与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等多个团体,签署资格互认意向书或合作备忘录,促进大湾区工程界交流,并容许两地工程师在当地执业。
香港工程师学会:暂未知大陆工程师赴港人数
香港工程师学会卜国明表示,机电工程界去年已与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完成资格互认,因应北部都会区、交椅洲人工岛等基建项目陆续展开,涉及填海、土地开发等工程,希望先就土木和岩土工程师的专业进行互认,但暂时未能估算经协议赴港工作的大陆工程师人数。
香港机电业工会联合会主席张永豪周二(23日)接受本台访问指,有关计划能够纾缓本地业界人手不足的问题,随著香港及大湾区关系愈来愈密切,工程师资格互认是一个趋势。他又指,输入外劳不是「一刀切」,要经劳顾会或优才输入计划等现行机制,按照每项工程需要输入外劳,会有人数限制及按步执行。
香港起楼程序较复杂 两地需时间适应
外界关注,中港工程业界制度不同,如何可「资格互认」?张永豪承认,两地工程界在语言、技术指引及法例法规上是有差异,但相信只是时间适应问题。
张永豪说:第一,他们(内地)会用普通话,第二,两地的术语有点不同,在法例上,譬如在起完新楼后,我们(香港)要验消防,由不同部门去审视,我们在香港做开,知道流程怎么做,到国内可能由不同的部门做,变相要重新适应流程。香港的程序复杂一点,所以很多时候,香港起楼的速度不及国内快,因为香港有加多不同的部门去监管,所以要更多时间去做不同部门的审批,才做到这件事。
香港建筑工程跟欧盟标准 要求较高
香港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黄平同日接受本台访问指,香港工程界会用英文,国内则以中文为主;除了语言上,业界亦都忧虑在营商环境或标准上,两地都有差异,要重新适应,实际情况有待观察。
黄平说:法律上制定的标准都有不同,香港用欧盟标准或英标,国内用国标,两个单位可如何换算?大家都要互相适应。即在建筑上,都有收货标准、材料要求,按一般理解欧盟标准的要求高一点,就像汽车排污用欧盟标准;水泥标准、钢铁标准都会有点差异。
大陆「豆腐渣」工程带入香港? 工会:香港会把关
外界担心,两地法制不同下,大陆「豆腐渣」工程会带入香港?两个工会都分别表示「不担心」,张永豪指出,香港始终有审批制度。
张永豪说:不会,在建完楼后,始终把关都需要不同政府部门审批。相反,就算国内工程师来香港做这件事,都是就香港的制度做这件事,所以我觉得不会因为那个人(工程师),而令成件事质量下降。
业界最担心被「抢饭碗」 促港府加强本地培训
针对输入外劳会否剥削本地工人就业情况,两个工会都表达关注,认为输入外劳可先按工种进行,而非一下子引入大批外劳,并呼吁港府加大本地工人培训,令工人一专多能及提升薪酬待遇等。
黄平指出,业界最担心会被「抢饭碗」,在两地工程师资格互相认证后,忧虑对本地专业人士造成冲击,包括在薪酬福利、待遇上未能提升。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卜国明上周日在「大湾区工程师论坛」表示,业界现在面对最大的挑战是人才不足,认为培训人才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工作。去年4月发表的人才调查估计,业界将出现2成空缺,未来5年平均每年会缺少6000名专业人士,其中3000名是工程师。建造业议会的调查亦显示,以土木、岩土、机电、环境等界别的工程师较短缺。
香港发展局局长甯汉豪同日表示,港府一直积极推动香港和中国大陆工程专业资格互认,两地将继续就更多工程专业范畴签署资格互认,促进相关专业人士跨区域流通。另外,未来几年政府的工程开支,会由现时每年的800亿元增加至每年超过1000亿元,而已公布的新田科技城规划布局、北部都会区及交椅洲人工岛建设,将是香港未来策略发展的据点。
记者:董舒悦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