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香港《國安法》箝制新聞自由 《紐時》部分員工撤出香港

0:00 / 0:00

香港《國安法》令在港新聞機構不安,《紐時》宣布部分香港職員遷至首爾。但他們亦表示,不會放棄將香港作為報道中國的窗口。資深傳媒人認為國際傳媒首先受到香港《國安法》衝擊,中共藉《國安法》「因言治罪」還將延續其它領域。料還將有國際傳媒和企業撤出。有台灣時評人表示,已在推動台灣政府建立國際組織和傳媒基地。不排除台北成為國際傳媒報道中國的前哨。(吳亦桐/程文 報道)

美國傳媒《紐約時報》周二(7月14日)晚間宣布,中共當局近期通過的香港《國安法》令新聞機構感到不安,對以香港作為亞洲新聞樞紐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因此報社決定把部分香港職工遷至韓國首爾。

《紐約時報》表示,他們將在明年,將約佔香港團隊三分之一的數碼新聞記者遷至首爾。其他記者,該報國際版的印刷制作團隊,廣告和營銷人員將繼續留守香港。

紐時香港分社除了作為亞洲報道和編輯的中心,近年來還成為該報全天候數碼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該報設於紐約和倫敦的兩個全球總部的工作人員簽字後,香港的編輯將執行在線報道工作。

香港的開放性,與中國大陸毗鄰的地理位置,以及新聞自由的悠久傳統等,使香港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成為西方傳媒在亞洲的新聞中心。但是中共當局強推落地的香港《國安法》打破這一局面。

早前《紐約時報》的香港員工申請工作許可時遇到困難,以往這種情況在中國大陸很普遍,但在香港很少遇到。一些記者擔憂,北京將以類似於對中國大陸新聞傳媒管控的方式,來打壓不利於中共當局的言論。

該報編輯和高管在給員工的備忘錄中表示:中國的香港《國安法》席卷全球,新的規定對我們的運營和新聞工作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我們認為制定應變計劃,並使編輯人員所在地區多元化是非常必要的。

他們在備忘錄中也強調:將繼續甚至會擴大對香港轉型的報道,並將香港作為了解中國的窗口。

《紐約時報》發言人貝瓦誇(Ari Isaacman Bevacqua)在周二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香港幾十年來一直是亞洲支持新聞自由權利的領袖,保持這一點至關重要。

德國資深傳媒人、中國問題專家史明向本台表示,就在《紐時》宣布轉移香港辦公室計劃的當天,中共官媒大肆宣傳香港《國安法》不會對人「因言治罪」,這是該法38條引發國際社會反彈後的安撫動作,實際上是已經露出為全球制定言論標準的底牌。

史明認為,香港《國安法》首先衝擊的就是外媒香港辦公室,這些傳媒多年間報道中國灰色地帶早已被中共當局忌恨,外媒已預見到香港《國安法》落地後的可能因言獲罪風險。料這種風險也將延伸到其它領域。

史明說:這部法案公布以後,人們首先想到受影響的就是新聞界,因為唯獨新聞界是不能閉嘴的,尤其是西方新聞界的基本價值觀就是瞭望哨,這個基本的衝突,它在蘊釀這個法律的時候,各界都已經看得很清楚了,因此《紐約時報》的動作一點都不吃驚。下面的問題是所謂因言獲罪的問題,不止是新聞界,也涉及到其它的比如說企業家在香港說一些對中國不利的事情,是不是也能把你抓起來?

史明認為,多年的溫水煮蛙式的侵蝕之後,香港《國安法》無異於煮沸曾為禁書天堂和新聞自由港的香港的一把大火,香港終將變成新聞自由的「死港」。

史明說:香港作為一個新聞自由港來說,它失去作用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現在這個溫水已經沸騰了,它已經不再是傳遞中國國內平常傳遞不出來的信息的中轉戰,香港變成一個「死港」了。

台灣資深傳媒人、時評人楊憲宏在接受本台採訪時透露,他從幾年前就曾向台灣政界人士推動國際傳媒、國際組織落地台灣計劃,他認為集權中國是新聞富礦,國際傳媒報道中國的最佳前哨,無論從政治環境、新聞自由度等條件應該設於台灣。

楊憲宏說:應該放到台灣才對啊,相信《紐約時報》很快就會知道,如果他們離開香港,它的唯一選擇是到台灣。它原來在那裡的報道就是以中文為主,去首爾沒有用,韓國的態度也是騎牆派。局勢變化成這個樣子可能要放在台北才有效力。這是我們現在正在計劃中的事情。

周三(7月15日),中國傳媒發文指稱《紐時》撤離香港的計劃是「作妖」,還指外媒演染香港《國安法》的「新聞自由威脅論」。

上周有傳媒就香港新聞自由議題向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問,林鄭月娥稱,倘若香港外國記者會(FCC)和所有記者都可以100%保證,不會觸犯香港《國安法》的條文,那她也可以保證記者的新聞自由。

史明認為北京和港府一面「承諾」不會「因言治罪」,一方面要求記者遵守《國安法》,這既是內陸「戴著鐐銬跳舞」的所謂新聞自由模式,國際傳媒必須要考慮到安全問題和尋找新的報道樞紐。

目前由於尚不確定香港《國安法》的全面影響力,包括《彭博社》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表示暫時沒有撤離香港的計劃。但這些主要的新聞機構,以及國際銀行、科技企業等都在權衡留在香港的前景。